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倡中史重納必修 讓新一代認識祖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香港回歸15年來,與內地交流的活動日增,但規範化的國民教育卻不足,一場「反國教」運動更弄得滿城風雨。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在接受本報訪問時強調,身為中國人必須愛國,而香港自由氣息濃厚,根本不可能出現所謂的「洗腦」,她建議特區政府重新把中國歷史課程納入為必修科,讓新一代有根有基認識國家的發展。

范太:一直支持國民教育

國教風波在紛紛擾擾中落幕,范太坦言,一直支持國民教育,但不幸是上屆特區政府以通識教育模式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課,即沒有課本可依循,校方及老師只能自行編制教材,「如果說到1949年後的近代史,不少都是敏感話題,怎能要求老師自行掌握呢?老師亦很擔心被人誤會想把自己一套思想影響學生」。

倡內地考察 了解國家發展

范太建議,特區政府應恢復將中國歷史列為必修科,而教授內容則至1949年為止,以後的內容可留於中學或大學階段探討。她堅信中國人理應學習中國歷史,「當年我在港英年代就讀於教會學校,中國歷史是我的必修科,但香港回歸後,中國歷史竟成為了選修科」。據她理解,香港七成學校尚有教授中國歷史,只有三成改為世界史或通識教育,故此要把中史重新納入為必讀內容並非難事。同時,應鼓勵青年人參與有關的課外活動及內地教學團等,親身了解國家史實及起伏發展。

就所謂「洗腦」的質疑,范太亦強調,香港自由氣息濃厚,資訊發達,「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這種宣傳是格格不入,無可能成功。大家可以放心,說這樣會對年輕人『洗腦』,是極之困難的」,又指自己理解有些人不喜歡共產黨,但也不能否認共產黨在這60年來,把中國從一窮二白,發展到今天全面小康在望。

原文﹕ 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12/04/HK1212040035.htm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蘇淑蓮﹕你最欣賞的國家領導人 ——香港小學教科書之「政治灌輸」教育

【明報專訊】「政治灌輸」教育已發生了。
自反洗腦國民教育運動開展以來,小五家長Amy和Monica跟我持續交流看法和感受。她們真的很憂心,小五學業表現,要向教育局呈分,評核結果與升中派位直接掛鈎。老師和家長怎能高唱求學不是求分數,但富爭議性的「國民」教育,原來起碼在2008年版的教科書,從小一至小六各級,已滲透各個科目,已定時教授和評核。「國民」教育要評分?我請教國內朋友,他們說:政治課是要上的,但不會打分!人人要上課,但不會認真。

誰守護孩子?
香港學校發生了什麼事?小學老師應該是最先發現問題的,但過去數年,不見得有老師發現和提出這個「問題」?!香港家長,是世界上工時最長的苦命族群,傳統以來,信任學校,沒人會留意小學課本的細節。今年初夏以來,平日埋頭苦幹,無閒也無意識參與社會抗爭的家長,被「學民思潮」的少年人喚醒,突然清明起來,細閱教育局文件和流行最廣的教材套工作紙,認識愈多,憤怒愈大。高度珍惜思想自由的香港人,絕不容許孩子被洗腦,堅持孩子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9月起,我們和家長朋友一起工作,好像一個小型民間研究團隊,持續閱讀檢查有問題的教材套。這兩個多月以來,我們從所蒐集的資料,發現了:
1. 本地普遍被採用的小學教材套,尤其是語文科、常識科和普通話課本,真的有不少「政治灌輸教育」的內容。
2.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本地小學老師的教學,離不開教科書的框架,孩子做的家課及工作紙、聽的錄音帶視像教材,也是出版商一條龍的製作產品。上課時,孩子聽着老師口述提問教科書的內容(而有問題的材料是那麼多!),做堂課家課時,又是重溫已編定的學習目的。傷害最深的是小五學生,學校要上呈學業成績作中學派位之用。香港華人家長不會像西方家長的作風(一經發現離譜不合理的作業,即時撕破,並跟校方說:以後不能要求孩子做家長不認同的家課作業!),家長朋友說:我們不會這樣做!我們要顧及尊重老師的感受,但孩子呢?如何守護?
3. 事情發展到此,已不是個別學校和家長可以解決的問題,教育局應該正視問題,不能讓個別學校和家長自行處理,不能只喊「為了孩子的好,為了孩子的美好將來」這類口號。
洗腦,真的這麼容易嗎?
我們也聽到一些意見:「有人製造恐慌!有人有政治目的!不要中計。洗腦真的那麼容易嗎?我就是愛國學校畢業的,今天的腦袋不是好好嗎?或說:我長年累月提醒孩子不要打機,孩子都沒有被我洗腦,還是繼續沉迷打機!洗腦?談何容易?」對於這些言論,我們的

回應是:
1. 家長的恐慌是真實的。一直以來,關於入什麼學校、讀什麼書、參與什麼課外活動,如何不做「怪獸家長」,都要尋找「專家能人」指導,家長早就被disable。尤其是牽涉到政治,香港的家長更覺無能,也面對更大的恐懼。因此,特別要感謝「學民思潮」的同學,他們鍥而不捨的努力,叫家長學習直面自己的恐慌。要守護孩子,要孩子能真正進入教育的真善美,我們再不能逃避政治。個人的「成功」經驗,絕不能成為在小學進行政治灌輸的合理化和常規化的理由。
2. 老爸老媽每天的叫喊和囉嗦:不要打機!大風呀,穿外套啦!還不練琴……跟「政治灌輸」教育是同一性質的事情嗎?可以相提並論嗎?洗腦是國家機器總動員的行為,從表層的宣示,到建構深潛的社會網絡(教育乃其一)的利害關係,正是歷史和現實上,獨裁政治帶來災難的殷鑑。

不需動腦的工作紙
以下,我們會讓大家認識一份真實的小五教材,了解作業內容後,請大家評評理,這樣的教材,是否值得香港孩子「認真」學習,為了派位,為了應付考試,背誦╱抄寫標準答案(老師是會提供充分的答案模式,好助學生拿到分數)。是否過關呈分最重要?洗不洗腦,小事?動不動腦,無關宏旨?
教材出處:《今日常識新領域》,教育出版社,教師用書,五年級第5冊。主題:認識祖國,單元二:歷史長河。單元有5個學習目的,其一是「建立對國家的歸屬感及責任感」。相關的工作紙是:蒐集一位「你最欣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的資料,貼在空格內,並把這位領導人的重要政績填在空欄上。
家長認為超乎孩子理解和評價能力的工作紙,老師是如何教導小五學生回答的?原來很簡單——老師在白╱黑板上,寫上答案,如「鄧小平」,他的政績是「推行開放改革政策,帶來國家昌盛繁榮」,或「毛主席」,他的政績是「開國解放人民」,孩子動手抄寫,照字搬字,get the job done。結果?全班同學都答對了,老師打個高分!家長還需要憂慮嗎?

作者蘇淑蓮是香港教育學院高級專任導師
資料提供:家長義工——Amy、Monica

原文: 明報
http://hk.news.yahoo.com/%E8%98%87%E6%B7%91%E8%93%AE-%E4%BD%A0%E6%9C%80%E6%AC%A3%E8%B3%9E%E7%9A%84%E5%9C%8B%E5%AE%B6%E9%A0%98%E5%B0%8E%E4%BA%BA-%E9%A6%99%E6%B8%AF%E5%B0%8F%E5%AD%B8%E6%95%99%E7%A7%91%E6%9B%B8%E4%B9%8B-%E6%94%BF%E6%B2%BB%E7%81%8C%E8%BC%B8-%E6%95%99%E8%82%B2-220409648.html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從黑奴歷史看國民身份認同

上文提及,非洲的黑奴歷史雖然已年代久遠,但仍然對現今非洲各國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可能有人會質疑,在政治世界裏一個星期都嫌長,數百年前發生的事更沒有可能對現在有任何影響。這個質疑並不是沒有理據,但哈佛大學的Nunn 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從很多不同的角度證明數百年前的黑奴歷史對現在非洲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他在一篇研究指出,在世界很多地方,地勢平坦和靠近海岸或河流都是一些利好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最早的文明古國都是先在當地主要河流附近地域開始發展的。

有趣的是,這個定律在非洲大部分地區都不成立,很多非洲近海和地勢平坦的地方,其經濟反而落後於其他地方。

Nunn 的解釋是,在非洲被黑奴商販開發之前,沿海地勢平坦的地區是人口密度比較高的繁華之地,但亦因為這樣,那些地方亦是搜捕黑奴的集中地,導致現今的經濟發展滯後於其他地方。

對政府欠信任礙施政

至於為何數百年前的歷史事件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他在另一篇研究便指出,黑奴部分的來源是部族間戰爭的戰俘,但有一部分是來自同族人的偷呃拐騙,後者令很多非洲的部族內經常人心惶惶,甚至族人間互相猜疑。

Nunn 認為,這種猜疑的文化像很多其他的文化一樣,以父傳子、子傳孫的方式世代相傳。結果他利用一個涵蓋接近20 個非洲國家的問卷調查發現,住在那些曾被大量搜捕黑奴地區和部落裏的人,他們對很多人(包括同族人和異族人)和事(包括政府和司法制度)的信任程度,都比其他地方的人為低。

相信有留意特區政府新聞的各位讀者都會同意,無論是對人、對政府,還是對司法制度的信任,都會對一個政府的施政及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受黑奴歷史影響的文化當然不止一樣。筆者從一位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同學的一份研究便發現,因為美國當時的農業需要大量勞力,因此從非洲輸入大量男性勞工,直接令非洲(尤其是最接近美洲的西非)男女比例失衡,長期女多男少,令當地一夫多妻制十分盛行,這種文化亦世代相傳至今。

以上所見,縱然久遠,但歷史仍然可以在多方面影響現今社會的發展。這對我們香港人有什麼啟示?

中港文化差異引發

最直接的是,多讀歷史,尤其是中國歷史,絕對有助我們理解現在的社會。從這個角度看,一個沒有洗腦成分的國民教育是有其價值的。最少,我們可以嘗試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為何很多香港人都不以身為中國人自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引發香港人的移民潮,到回歸後自由行令中港關係日益緊張,香港人都似乎十分抗拒中國人的身份,最近香港大學所作的一份民意調查更顯示,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已跌到近12年的新低。

從網上的言論來看,很多香港人對國人身份的最大抗拒是基於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誠信和對人的尊重。在很多香港人眼中,內地很多東西都可以是假的,假酒、毒奶粉或坑渠油等,你能想像得到,甚至是想像不到的都可以是假的。買了一個假的Louis Vuitton 最多有一種受騙的感覺,但小朋友吃了毒奶粉卻可能影響終生健康。

這些文化上的差異,有部分是由於法制的不健全,但又有沒有一部分是起源於中國近代的鬥爭歷史如文化大革命?

References ︰ Dalton, J., and T.

Leung. (2012) ︰ 「Why is Polygyny More Prevalent in Western Africa? An African Slave Trade Perspectives,」working paper.

Nunn, N., and P. Giuliano. (2012)︰ 「Ruggedness︰ The Blessing of Bad Geography in Africa,」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4(1), pp.20-36.

Nunn, N., and L. Wantchekon.

(2011)︰「The Slave Trade and the Origins of Mistrust in Afric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1(7), pp.3221-3252.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梁天卓

原文: 信報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3570&cat_id=7&title_id=560695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國民教育促進會成立六周年 姜玉堆籲中史列必修科

回應特區政府推行的國民教育一波三折, 「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呼籲將中國歷史列為必修科,全面在中小學實施,並成立「中國歷史教科書編輯委員會」由淺入深編訂各級教材。該會主席姜玉堆又建議將國民教育列為教育基建項目,要求政府專款投放。本報記者戴正言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中聯辦青年部部長韓淑霞等,昨天出席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成立六周年暨第三屆理事就職禮。姜玉堆在慶祝儀式上致詞,直言對現時香港政治狀況表示擔憂,尤其政府推行國民教育一波三折。他要求特區政府將國民教育列為施政報告主要內容,改變「主權回歸,人心尚未回歸」的現狀。

促國教列施政報告

特區政府原訂今年九月由小一起在全港學校開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竟然引來反國民教育大聯盟阻撓,暑假起更遭受「學民思潮」的狙擊和家長關注組等反對,甚至發起佔領政府總部行動,當局最後被迫宣布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又容許校本自決推行與否,變相令國民教育陷入自生自滅境地。

更令人憂慮的是,近期竟有不少青年遊行活動中高舉港英政府旗幟,甚至有人在網上發起「我不是中國人」的群組,高叫(英國迫令清廷割讓香港的)南京條約「萬歲」。

要求央視落地轉播

對此局面,姜玉堆強調: 「國民教育是時代的需要,不是再討論推不推行的問題,而是應該討論怎樣推行的問題。」他代表國民教育促進會宣讀四點建議,除要求將中國歷史列入中小學生的必修科,還包括將國民教育列為教育基建項目,由政府提供專款等。

姜玉堆續稱,該會提議讓全港永久居民,可以在就讀初中至大學期間,向政府申請每人不少於3500 港幣資助,以參加團體和學校主辦的內地考察交流等國民教育活動。再者,則是該會多年來不斷提出,但未見特區當局向中央政府提出的建議,就是要求讓中央電視台全面在港落地轉播。

原文: 大公報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2-11-28/B19/B19.pdf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同根同心」交流團名額三萬

(星島日報報道)國民教育風波爆發後,本學年政府資助初中及高小學生的「同根同心」內地交流計畫細節備受關注。本報昨率先披露該計畫本學年的六個交流行程,數目較往年減少逾一半。教育局亦於昨日上載有關通告,其中四條路線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承辦,學生可前往廣州、肇慶、開平等。當局回覆指,全年提供約三萬個師生的交流名額。

  教育局昨向全港中小學發出通告,公布本學年「同根同心」內地交流計畫的詳情。教育局表示,每團的師生人數由八十八至二百二十人不等,全年提供約三萬個師生交流名額,當局將資助每名師生七成團費,資助額由約五百至七百八十四元不等。

通告指,本學年計畫提供六條前往廣州、惠州、連南瑤族自治縣、肇慶、開平,以及佛山和新會的交流路線,比去年的十四條路線少逾一半,當中四條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承辦,餘下兩條則由港京管理人才交流中心承辦;當局於通告中強調,學生須自願參加交流團,學校亦須按一比十的師生比例,安排隨團導師。

  交流團為期兩至三日,將到訪廣州中山紀念堂、大鵬古城、支持五四運動的梁啟超故居等歷史建築,鼓勵學生認識國家的保育政策及近代歷史;學生亦會探訪鄉村小學及農村,體驗除草及翻土等簡單農務,認識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原文: 星島日報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edu/1127go08.html

程尚達: 學界宜思考國教新方向

國民教育爭議平息後,經過一輪檢討,教育局最近在國民教育始有新一輪新政,繼決定以一元特惠租金續租大埔的國民教育中心一年,讓中心自資繼續營運後,昨日公布本學年的「同根同心」內地短期交流計畫,行程由去年十四個減至六個,務求在爭議後讓國民教育「軟著陸」。

內地交流團大減

程尚達比較過上學年與本學年的「同根同心」行程安排,被刪去的行程以介紹當代中國發展為主,包括以改革開放、規劃、經濟、水利為題的交流團,目的地包括深圳市工業展覽館、光明農場、東莞市政廣場、東深供水工程及珠三角地區企業等。較可惜的是,連參觀孫中山故居、虎門銷煙遺址等歷史之旅,與「政治洗腦」沾不上邊,卻在新學年的行程安排被撤換。

教育工作者聯會承辦其中四個交流行程,副主席鄧飛同程尚達傾開,他坦言,當局規限行程細節,例如「學習材料」須統稱為「行程」,活動計畫亦不能使用「祖國」字眼,認為做法是過於憂慮的「去政治化」。不過仔細一看,上學年行程標題均是「當代國情」、「歷史國情」、「人文國情」等,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教學範疇匹配,本學年有關字眼均被刪去,可見在當局正式擱置國教科課程指引後,更顯得當局有意把「同根同心」交流活動與國教科切割,難怪有校長友好形容是「去國教科化」。

兩地理解存差異

程尚達同校長友好傾開,他認為學校應鼓勵學生到內地實地考察,「在國教爭議落幕後,學校及家長都多了一份警惕,無論以往有否『洗腦』等政治灌輸,現在均強調學生有客觀分析及觀察,而非盲從附和,這樣更需要學校多把關。」友好近日在內地大學網站,看到一則招募大學生擔任接待「同根同心」交流活動實習生的簡章,條件列明共產黨員或預備黨員優先,更節錄了上屆實習生的感言錄,有內地大學生形容「同根同心」是「傳播愛國主義教育的組織」,故實習生擔當了「愛國思想播種者」角色,有學生更坦言本港師生對兩岸關係有錯誤理解,故須向他們「傳授知識,改變觀念」。

友好坦言,這份簡章正反映中港兩地對國民教育有不同理解,如何帶領學生認識兩地價值觀的異同,正就是國民教育何去何從的新方向。程尚達認為,「同根同心」只是起點,國民教育活動在爭議後再度出發,如何把國情持平如實的呈現給學生,正是教育界必須思考的議題。

電郵:ed.critics@singtao.com

原文: 星島日報
http://www.facebook.com/parentsconcerngroup/posts/426885887365619

左派交流團獲教局泵水千四萬

■教聯會出版《中國模式》教學手冊引發國教風暴。資料圖片

【全民監察遍地開花】
【本報訊】出版《中國模式》教學手冊的左派教聯會,繼獲教育局以一元租用大埔校舍,繼續營運大埔國民教育中心後,再獲教育局「泵水」。教育局昨日公佈,教聯會投得四個學生到廣東交流團承辦資格,料獲分配二萬名參加師生,將獲教育局約1,400萬元公帑「養肥」,比上學年多出65%,連同師生需自付的三成團費,總收入將有2,000萬元。
由教聯會承辦
教育局昨向學校發出通告,公佈本學年「同根同心」高小和初中學生內地交流計劃資料。共有六個兩至三日行程,較上學年少八個,前往廣州、惠州、連南、肇慶、開平和佛山,每團收費718元至1,120元不等。參加師生可獲教育局資助七成團費,只需自付餘下三成費用。

當局上學年後期就有關行程進行招標,結果由教聯會及另一左派機構港京管理人才交流中心有中標。教聯會獲得惠州、連南、開平和佛山四個團,港京中心則得廣州和肇慶團。局方發言人表示,每團有三至五個機構入標,低價者得。

教聯會上學年獲批九個行程,每個參加人數為1,375人或1,661人,師生自費三成團費,介乎220元至339元,推算團費收入363萬元,另教育局資助847萬元。本學年名額為30,000個,局方未有列明每團參加人數,若以每團平均5,000人參加,教聯會四團將可獲2,000萬元團費收入,當中1,400萬元是公帑資助,比去年增加65%。港京中心則承辦兩個行程,料獲538萬公帑資助。

早前發生國民教育科風波,衝擊政府管治威信,局方昨發出的通告避用國民或國情字眼,並指出「學校可鼓勵以往未曾參與相類內地交流計劃的學生參加,惟學生參加與否必須屬自願性質」。

對於教育局變相以公帑「養肥」教聯會,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教育局應交代中標原因和入標機構資料。他指出過去一些標書的條件狹隘,只有個別機構符合條件,以致政治中性的非牟利機構無法中標。

原文: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27/1808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