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黃國鉅: 國民教育,錯在「國民」


在反對國民教育的聲音中,常聽到一種說法:「我們不反對國民教育,但內容不可偏頗,要提六四等……」先贊同對方的前提,再斟酌內容。這等於敵人送一隻木馬來,守城的人竟先讓木馬進城,然後才慢慢看它肚子裏裝的是什麼。如此開門引虎,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而不知。

所謂國民教育,英文叫national education,光看此詞已經不倫不類,惹人生疑。有人說國民教育外國也有,是每個國家的責任云云。此乃混淆視聽之說!觀乎民主自由國家,只聞有「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而未聞有「國民教育」(北韓、伊朗等獨裁專制國家自然除外)。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民認識自己作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從立國歷史、憲法精神、政治制度、人民基本權利等,培養成有意識和責任感的公民,是智性的認識,與所謂國民教育的「認同祖國、培養民族自豪感」的感性認識,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且互相牴觸。

甚至連政府自己的諮詢文件,引用日本、新加坡、南韓、意大利、法國、愛爾蘭等所謂「外國例子」,都只見有「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一詞,而未見有任何國家推行「國民教育」一例。然而,諮詢文件卻竟然以「不同國家推行國民/公民教育的課」來描述之,可謂偷換概念的極品。(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頁54)另外,諮詢文件又引用策發會檢討報告,提到法國、美國、澳洲等國為例子,同樣都只有公民教育的內容,而不見「國民教育」一詞。策發會文件還這樣理解國民教育:「國民教育的定義並不十分統一。本文說的國民教育是一種圍繞國家建立國家觀念的教育。透過國民教育,使每一個國民成為能遵守國家法律,能照顧國家利益、能負擔國家命運的人。」(策發會《香港推行國民教育的現况、挑戰與前瞻》(2008)頁1注1)其言語之閃爍,說穿了,其實是因為所謂「國民教育」,查實無據,於是唯有自鑄新詞,企圖偷天換日,訓練愚忠順民。官府文件字裏行間已經告訴你,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民族認同是雙利刃

再看國民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什麼認識中國,而是所謂「認同祖國、培養民族自豪感」,兩者並不相同,而且往往互相衝突。此所謂目的,本身就是政治目的,而非為教育樹人,只會為政府帶來好處,而非為孩子的福祉着想。國家認同並非什麼天經地義之事,一個人沒有義務認同國家,對國家有否感情,也是自然而然,不應通過教育手段來達致。等於一個美國人,討厭美國在國際上橫行霸道,要移民加拿大,也是他自己的選擇,其他人無從置喙。如果硬要推行,所謂的認同,就變成簡單的「我=它」,硬把自己投射到一個更大的群體上。(如策發會文件提到的所謂「we-ness」的建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把認同對象一些負面的東西排除掉,這認同才能成立。於是,認同的後果,就是掩蓋自己國家民族歷史的醜惡面,文過飾非、塗脂抹粉,造成認知上的扭曲和盲點,認為自己國家「什麼都是好」,「什麼都是對」的沙文主義。如一個愛國的土耳其人,不可能既承認自己國家屠殺了一百萬亞美尼亞人,而仍然對自己國民身分感到自豪,他必然選擇掩蓋甚至否定這段歷史。同樣道理,日本右翼分子要重建國民自豪感,則必須先否定所謂「自虐歷史觀」,否定南京大屠殺。所以,若堅持要國民教育加入六四議題,與它的根本目的相悖(defeats its purpose),當然死也不會答應。相反,這認同的另一面是「我不是它」,通過否定他人、其他國家民族來達到認同,一旦本國與別國發生衝突,必然變成「幫親不幫理」的盲目民族主義。所以,民族認同從來都是雙利刃,施之於心智未成熟的小孩身上,即使沒有荼毒兒童的意圖,也會有荼毒之效果。

香港人不能參與 決定國家命運

香港人作為中國的「國民」,既無義務,又無權利。除了可以拿特區護照出國旅行之外,既不用服兵役、向中央政府繳稅,又無權選舉國家主席、總理、人大政協,甚至如果要走過羅湖橋,試圖結黨參政,會被認為井水犯河水,隨時身陷囹圄。如此「國民」身分,只是徒負虛名,甚至只是臣民(subject),而非公民(citizen)。因為從來國民身分的認同,必然是讓人民可以共同參與,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建立出來,讓人民真真正正覺得這個國家是共有之物、眾人之事(res publica),以符合共和(republic)的原則,而非某個皇朝一家一姓的私產。但國民教育不敢碰這些,於是就只能停留在「聽到國歌、看到國旗會感動流淚」這種低層次的所謂認同上。况且,香港「回歸中國」,成為「中國人」,既非香港人自己的選擇,也非香港人奮鬥的結果。試問什麼人會對一些並非自己選擇的歷史事實,表示感動認同呢?答案恐怕只是一些隨風擺柳、沒有原則的人的虛偽行為。

至於國民(national)一詞,在西方政治多數是負面的標籤。遠的有納粹的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 socialism),近的如當代的德國、英國或法國,只有極右排外、近乎新納粹的政黨,才會用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這類名詞。而且,歐洲經歷過二次大戰的洗禮,受過民族主義的教訓,對「民族自豪」這類說法十分感冒,尤其是德國,如果中小學要教導小孩「對德國人身分感到光榮自豪」,實在匪夷所思。所以,如果香港的教育官員敢跟西方人說:「國民教育你們也有,所以香港也要推行,有什麼問題?」無疑自取其辱、惹人恥笑。况且,推行國民教育的理據是「香港回歸十五年,但人心尚未回歸,所以要加大力度。」如此心態,令人想起日本帝國時代對韓國和台灣實行的皇民化政策,歷史情景雖然不一樣,但背後的殖民心態卻驚人相似:因為對新得來的領土上的人民歸順自己沒有信心,於是從下一代着手進行灌輸,洗刷他們的本土意識,用大量的文化符號加以同化。君不見諮詢文件的用語,大量提到「國旗」、「國歌」、「祖國山河」、「疆土瑰麗多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甚至連戲曲的「唱、唸、做、打」也搬出來嗎?如此費煞思量,目的又是什麼?

名不正 言不順 徹底否定

國民教育,名不正,言不順,必須在大前提徹底否定它,而不必跟它糾纏應該用什麼教材。等於一個人,未得人民授權而登上「特首」之位,竊取權力,應該從根本上否定他統治的合法性,而不用「畀啲時間佢」、「畀機會佢做吓先」。這不只是策略,更是原則。

原文: 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E5%9C%8B%E6%B0%91%E6%95%99%E8%82%B2%EF%BC%8C%E9%8C%AF%E5%9C%A8%E3%80%8C%E5%9C%8B%E6%B0%91%E3%80%8D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梁文道:註定徒勞的國民教育

今天想在香港好好談清楚一件事情,殊不容易。尤其像國民教育這種燙手的話題,每個人都已經有了立場,所以每個人在讀任何一篇涉及這個話題的文章的時候,都會情不自主地想從裏頭辨識出自己熟識的立場,然後迅速判定其是非忠奸,看它到底是靠在我這一邊,抑或站在敵手那一頭。儘管如此,我還是想勉力提出另一種現實,既不是為了討好政府,也不只是要把所有國民教育全都打成洗腦工程;而是試圖說明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的根本矛盾。

首先,我們必須先搞清楚一個事實,在這個民族國家成為政體主流的當代世界,幾乎沒有一個民族國家不做國民教育,分別只在於他們怎麼做而已。大部份我們熟悉的發達國家都不會像現在的香港這樣,專設一科來把學生教化成國民,他們比較偏好把國民教育的內容融入其他科目之中,以收潛移默化之效。例如英國,文學課裏的喬叟和莎士比亞;又如日本,歷史課裏的明治維新與大正民主;這全是增進國民和國家傳統之連繫的好辦法。甚至地理,它也可以用來告訴學子祖國山川之美好;乃至於自然科學,都能用來強調本國歷史上偉大的科技成就。

香港特別之處在於我們不只未曾經歷任何專科教導的國民教育,甚至連這類分散交融的非專科國民教育也沒有學過。英殖年代,政府根本沒打算把我們教成英國人,所以香港人的英國歷史知識出奇匱乏,不知道誰是「征服者威廉」,也不曉得「玫瑰戰爭」是怎麼回事。另一方面,它也更不希望把我們教成中國人,所以我們的中國史常只教到鴉片戰爭,而鴉片戰爭之後的部份則被納進世界史的範圍。至於語言,不論中英,皆工具而已,大多數人都不會因此愛上這些語文,進而愛上英國或者中國。換句話說,港英年代的主流教育是種世界上非常罕見的非國民教育,再多的歷史,再多的範文,也又不過是事實的記誦與技巧的演練,完全無涉什麼民族的尊嚴與國家的精神。單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這些經歷過殖民統治的香港人,可說是群沒有國家的人,曖昧古怪,猶如活在前民族國家的時代。以致於我們甚至無法理解「國民」一詞的涵義,常常在正規新聞報道裏頭把美國人叫做「美國市民」,德國出了一件大事則述說「德國o的市民o既反應」如何如何。

這還不是要害,真正重點在於所有國民教育的政治內容都是一套關於國民生活之制度環境的詮釋和解讀,這套詮釋不論真假對錯,它起碼要和國民現實生活裏遇到的種種體制相關。舉個簡單的例子,美國中學的社會科會把憲法當成重點,學生由此知道這個國家三權分立又互相制衡的原則是怎麼回事,而且都能在每一天的行止中活生生地印證這套原則的體現。等到他們長大,也許會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於是要不就憤世嫉俗,厭惡自己學的東西騙人;要不就努力參與,試圖修改那不如理想的現實。無論如何,他們領受的國民教育與他們的國民生活是可以對證體認的;並且他們發現彼此都學過一套類似的東西,都活在共同的體制之內,所以會產生一種互認同胞的團結感。

再看中國,也許「人民代表大會是民主集中制的體現,乃世上最民主的制度」,是個瞞天大謊,可人民代表大會確實存在,它通過的決策也確實影響了每一個活在大陸的中國人。同樣地,共產黨當然不是什麼無私的執政集團,可它的確正在「領導」所有內地中國人的生活。所以大陸那套國民教育儘管虛偽無實,但起碼和大陸老百姓的真實生活相干。

問題來了,一國兩制底下的香港人是活在這樣的制度之下嗎?沒錯我們也有人大,而且產生的辦法也和內地一樣不民主,但最大的分別是我們的人大根本影響不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它既不必通過政府預算,也不對本地立法,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對中央反映港人意見」。所以每年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雖然內地傳媒和香港傳媒都會報道,但他們是真的從切身利益關心,我們則頂多算是意思意思地表達關心。這不是因為我們不認同這個制度,而是它根本和我們無關。請問當年温家寶宣佈免去農民稅項,這會惠及到香港農民嗎?請問他們討論高速公路要不要繼續收費,這會影響到我們自己的公路建設嗎?

你在香港教授一套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的詮釋,香港人卻根本不在這套體制之內;然後你還要香港人認同這套詮釋,甚至愛上它所詮釋的體制。其荒謬猶如教育香港人何謂「大憲章」,以便認同自己是聯合王國子民一樣。如果這種教育能夠成功,那我們大概也能教俄羅斯學生認同美國憲法,然後把他們變成美國人了。所以重點根本不在這套國民教育是不是說謊,也不在於當局是否想給大家洗腦,真正的問題是它和我們「不相干」(irrelevant)。

要教大家在文化和血脈上認同中華民族的身份,這大可不必,說不定香港人的這種認同要比內地更強烈。要教大家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則註定失敗,因為香港人終究不受內地體制的影響(至少沒有直接的影響)。沒錯。我們可以讚賞或否定這套體制和它的相關詮釋,就像我們也可以讚賞或否定美國的體制一樣,但這是種有距離的判斷,而非出自切身的體會。沒錯,我們會掛念內地的中國人,關心他們的苦難及褔祉;然而我們到底很難對他們真正產生那種休戚與共的感受,因為我們真的不是共存在同一個制度環境之下。

袞袞建制諸君常言:「香港回歸十五年了,但人心還沒有回歸」。他們大概沒有想過,只要一國兩制繼續存在,香港就不可能出現他們心中的那種「人心回歸」;再多的國民教育,亦是徒然。

說到這裡,必須補充,我完全沒有呼籲廢止一國兩制的意思,只是盡己所能地客觀描述當前制度本身的矛盾。喜歡在字裏行間誅心的讀者,以及頭腦發熱引致暫時性閱讀障礙的朋友,不妨休息一下。

原文:主場新聞
http://thehousenews.com/patriotism/%E8%A8%BB%E5%AE%9A%E5%BE%92%E5%8B%9E%E7%9A%84%E5%9C%8B%E6%B0%91%E6%95%99%E8%82%B2/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家校會前主席黃寶財建議暫停推行國民教育科

黨民教育

政治評論員程翔指,整套國民教育由教材到評核,都是在做政治洗腦。「這是『黨民教育』,把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強加在香港。」

文/ 雨文 圖/梁正燁


「土地已經回歸,民心何時才能回歸?」這是香港左派陣營多年來的焦慮。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7年訪港時,促請特區要重視國民教育後,在中小學推動必修的國民教育科,便成為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的施政要務,並將今年9月新學年率先在小學試行。

然而,早前傳媒爆出的「中國模式」教材,以及隨之曝光的疑似「共產黨兒童組織」、類同中國少先隊的香港「國民小先鋒」,以至教育局長吳克儉秘密上京等一連串事件,令公眾對國民教育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學者直指現時推行的國民教育是「黨民教育」,荼毒青少年,直接衝擊香港的核心價值。中學生亦指這是一場「洗腦運動」,扶植「紅衛兵」的溫床。

去年5月,教育局就新設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開展諮詢,有關課程指引隨即在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公眾擔心這會變成政治洗腦教育。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曾在微博毫不掩飾地指出,香港政府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就是要向學生「洗腦」:「有人說要培養中小學生的批判意識,但國際社會通常做法是在大學培養批判思維意識,而不是中小學;有人說德育及國民教育不要聽中央政府的,但那還叫國民教育嗎?」

經過一年諮詢、修訂,教育局在今年4月底拍板,並聲稱《指引》內容強調多角度討論,放棄去年諮詢稿只准談民生不談民主、講求「和諧團結」等「愛國」目標,改為引入討論中國人權、法治等議題。不過,教師、教授爭議事件時,被要求保持理性中立和慎選教材,甚至要用「適當的抽離和投入」手法,避免學生出現激烈情感。當局建議國民教育今年9月率先在小學試行,先有三年「開展期」,明年起再在中學進行,至2015和2016的學年正式分別在小、中學推行。

「阿爺」交托的政治任務

經修訂後的國民教育, 雖然被指是換湯不換藥,但還未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不過,有一群中學生卻一直關注這個問題。去年5月29日成立的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以反對政府強推國民教育為宗旨,直指當局是在推行「政治洗腦」。7月特區政府新班子剛上場,他們就不斷「狙擊」教育局長吳克儉。吳克儉出席的所有公開活動,幾乎都有他們的示威聲。

他們不滿地說,「現在中學有通識科,小學有公民教育、常識科,為何還要有國民教育科呢?這是資源重疊,是否純粹是為了配合『阿爺』的政治任務呢!」學民思潮核心成員黎汶洛指,國民教育是把「愛國」與「愛共產黨」劃成等號,「由小學灌輸中共思想,只講共產黨好,但在文化、歷史方面的認知卻很少,這對國家發展不利。愛國是要有批判性的,要使執政黨不斷改進才對整個國家發展有利。」他們呼籲教師和家長也站出來反對,「教師、家長是最大的持份者,如果他們都不理的話,香港的教育就玩完了。」

直至7月初,由教育局每年資助近千萬元營運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教材,向全港中學免費派發,作教學參考。《手冊》大篇幅唱好中國政制, 形容執政集團為「進步、無私與團結」,是社會科學所言的「理想型」;對美國的政黨制則批評為「政黨惡鬥,人民當災」。整套教材一面倒唱好共產黨執政下的中國,帶有濃厚的政治灌輸意識。

《手冊》的內容經傳媒曝光後,公眾驚覺整套國民教育由教材到考核,多採用內地的模式和內容,集中在對國家和執政黨的認同。這與中共建政之後,在小學、 中學、大學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當一致:名義上是國家認同、愛國教育;實際上是政權認同、愛黨教育,由歷史事件到人物評議都以中共的好惡為標準。這與現時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公民教育大相逕庭,後者注重培育獨立批判思維,教導有關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和公民規範。

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梁恩榮指,國民教育所吹捧的國民身份認同,具有相當危險性。「任何身份認同包括國民身份認同都是劃圈遊戲。在圈內的有歸屬感,而在圈外的則屬『他』者,也即具有排他性。歷史上有許多仇殺都是因國民身份認同而來的。面對這種情況,東歐有學者摸索出,要引入民主、人權來作平衡,使狹獈的國民身份取得平衡。」

隨著「學民思潮」對吳克儉窮追不捨,以及媒體深入調查,不斷揭露出國民教育並非單純的教學,背後更多地涉及政治團體甚至是政治目的,使整件事在社會上掀起淊天巨浪。

最具爭議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教材,內容有不少地方偏頗。例如,手冊指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是實現堅持中共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合一的「三維一體」;又指中國由1953年至1978年,(即包括毛澤東時代搞的大躍進、大饑荒、反右運動等天災人禍的社會情況下)GDP有年均6.5%的增長率,「給後三十年9.8%飛躍式年均增長率打下了扎實基礎。」(詳見後文《永遠特殊的中國模式》)

特區教材黨員編寫

出版該《手冊》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在2007年成立。董事會主席為教聯會會長楊耀忠,董事則包括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工聯會榮譽會長鄭耀棠、教聯會主席黃均瑜,總監是左派漢華中學前校長馮敏威,全部都是傳統左派陣營中人。而負責編製《手冊》的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薛鳳旋是前全國人大代表。

有媒體更揭露,身為中共黨員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傳寶教授,獲得香港特區教育局邀請,成為編寫設計國民教育教材的主要成員之一。黎汶洛批評,此舉嚴重干涉 「一國兩制」。「這是洗腦運動,在小學推出相當危險,因為小學生沒有判斷力。香港是中國少有擁抱普世價值的地方,國民教育會把香港這幾十年辛苦建立起來的核心價值一鋪推翻,把香港僅有的自由、人權、法制全給閹割。」

「學民思潮」另一核心成員吳仲謙也說:「慢慢來侵蝕,使民主派人數減少、群眾壓力縮小,公民變成沉默的公民,到時我們原本擁有的全部都消失不見了。」

與此同時,香港城市大學的屬下企業「毅恆教育」,獲得優質教育基金800萬港元公帑資助,研發出的「匯通國民教育課程」,早在三年前已在天主教香港教區的18所小學推行。課程大綱的受爭議內容,包括建議學生在堂上聆聽紅歌《歌唱祖國》、藉分析毛澤東書法學習其「持之以恒、刻苦努力」的精神等。該套課程的第二階段在去年底至明年中推行,屆時共有32間教區小學「直接參與」,涉及四萬多個師生及家長,終極目標是推廣至全港小學。

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08年出任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同年優質教育基金就向毅恆批出首輪國民教育撥款。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批評,上述課程大綱明顯把內地政治思想教育搬到香港,例如利用祖國山河美化紅歌、以學習書法包裝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等,正是典型洗腦教育。

即使由書商導師出版社出版、供初中生使用的《少年心》教材,內容亦偏向唱好,例如青藏鐵路、發展航天科技、政府拉近城鄉差異、中央解決房屋問題、外交國力提升。 負面國情最突出是探討貪腐問題,但沒有觸及中共高層貪污和中共體制助長貪腐。在論述計劃生育衍生人口老化和男女失衡問題,也沒提及幹部強迫超生孕婦墮胎。 教材內所引用的數據,部份更來自國民教育服務中心。

學生要接受「愛國評核」

除教材被「染紅」外,教育局制訂的有關課程評核即「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APASO)問卷亦有引導性。問卷要求全港中、小學評估學生是否愛國,當中包括「為了保障中國的就業情況,我們應該購買中國製造的產品」和「即使人民認為國家所做的不對,我們也應該支持國家」等問題,有以「國家」包裝中國現政權之嫌,引導學生支持現政權。媒體被露,大角咀一所小學,就因為「愛國評核」問卷評分低於全港平均數值,學校需要調整校政、強化國民教育,使所屬學生「愛國」不落人後。黎汶洛批評道,「這與北韓沒有分別,公民教育是培養人有思考力,不會受到思想箝制。」

政治評論員程翔指,整套國民教育由教材到評核,都是在做政治洗腦。「這是『黨民教育』,把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強加在香港。」

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梁恩榮,亦指國民教育不可以取代公民教育,因為前者只是公民教育的其中一個環節,公民教育的核心就是政治教育,包括人權和民主的國民教育。現在以國民教育取替公民教育,學理上講不通,有抵觸。而在教學時,公民斆育一直運用批判性教學,不應像國民教育般單一灌輸,一面倒唱好。「像我曾在兩間學校教通識科時,討論比較香港和內地的人權狀況。A校同學事後回響是,中國人權不好,對中國觀感較差。B校同學事後回應是,『我們分辨得到國家與政府,愛這個國家但不喜歡這個政府所做的事。』應該這樣來教育學生,是其是、非其非。」

梁恩榮又指,現時針對小學的教材相當少,「這是個很大的空隙,相當不足」,政府不應急於新學年在小學試行。

不過,政府似乎並未理會學界和社會的擔憂。7 月17日,吳克儉罕有地秘密上京,會晤國家教育部長袁貴仁,連特區駐京辦亦一度聲稱不知此事。只因內地媒體和教育部官方網站報道,這次行程才得以曝光。

據北京《中國教育報》7月 19日報道,袁貴仁17日在北京會見了吳克儉。吳向袁表示,香港教育局願意與國家教育部緊密合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香港的繁榮穩定發揮更大的作用」。教育局事後書面回應香港媒體時,僅承認「會面只談及特區政府已公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並將以實務及循序漸進方式在學校推行」,與內地媒體報道的內容有出入。公眾因此更質疑,推動國民教育是梁振英上台後開展的政治任務之一。

國民教育為何是政治任務?香港過往一直在中小學推行的是德育、公民教育,屬「隱蔽性課程」,即不獨立成科而是融入日常課程,例如中文、中史、常識科等。不過在回歸後,左派指香港人一直「人心未回歸」。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今年6月底發布的調查便顯示,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評分7分,是1999年人大釋法以來的新低。

京憂港人無「國家意識」

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指,北京早有時間表,且早在回歸前已開始部署。「吳克儉上京是北京示意,讓他繼續在香港推行下去。北京要港人增強愛國意識,因為北京怕香港,雖然泛民現在四分五裂。所以北京要向香港年輕人多做些工作,把重點放在年輕人身上。」

林和立分析,胡(錦濤)溫(家寶)近年施政轉趨保守,主因是要面對內地每年10多萬宗群眾事件,擔心如果在香港再出現任何事可能會影響到內地,故此要加大力度維持穩定,更多地灌輸民族意識、愛國教育。「現在香港國民教育已上馬,『少先隊』活動亦已在香港部署了十年、八年,現在是時候可以在香港全面推行,雖然遇到阻礙,但仍會推下去。」

程翔則指,事情的關鍵在於2003年50萬人遊行,迫令北京和特區政府擱置《基本法》23條立法有關。「北京相當氣憤香港人沒有國家意識,對港澳事務的態度出現了180度大轉變,由不干預變成每件事都干預。」他指出,在香港社會於2004年討論2007年應否普選特首時,北京就指港人的國民意識未加強之前,不適宜有普選。「那時展開了『港人治港應以愛國者為主體』的辯論,國民教育就是在那時定調的。」

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時,訪港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晚宴上說:「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程翔說:「胡錦濤親口這麼講,下面的還能不做。」

此後,國民教育即成為教育局的課程改革重點,由2006年花費500萬元,到2007年突然增加了六倍至3530萬元,但該年教統局的帳目卻沒作任何解釋。前任特首曾蔭權,在2008年《施政報告》中,公布推行「薪火相傳」國情交流團,撥款亦節節上升,至今年撥款增至9620萬元,六年間急增了18 倍。單是中小學生參加的廉價國情交流團,每年支出已彈升至近5000萬元。另外增設5億元一筆過津貼,資助全港學校推國民教育課程。

2010年秋,曾蔭權又在《施政報告》中,正式決定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隨後不到半年,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便極罕有地快速完成準備工作,並於2011年5月推出諮詢稿,建議在中小學全面推行國民教育。

林和立指,特區政府強推國民教育,將直接衝擊香港的核心價值。「一國兩制是指香港除了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之外,還有保存香港的傳統意識形態,例如法治精神、教育實行普世價值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新聞自由等。如果這些價值受到正面衝擊,就可能產生盲目的民族主義。」

泛民政黨反應低調

在學民思潮連番主動出擊下,沉默多時的家長也站出來反對國民教育。去年副總理李克強訪港期間,因為在寓所樓下身穿「六四」字樣上衣一度被警方帶走的黃健,批評當局的課程指引教育目標不清晰,擔心一味唱好當權者,只會把孩子教成「講大話、唯利是圖」。育有三名子女的他說,若政府強推課程,不排除不會再讓子女入讀普通學校,改而安排子女到與志同道合家長自辦的私立學校就讀。

直接受衝擊的教育界,迴響亦甚大。全港有近500 間小學,其中三成約150 間小學,包括聖公會、天主教、基督教信義會及佛教聯合會等大型辦學團體轄下小學,已表示不會在今年9月推行國民教育科。小學老師鄺國全指,雖然他所屬的小學今年不會推出國民教育科,但擔心教授時難以中立,「國民教育所講的中國,究竟是指的什麼意義上的國家?吳克儉說可以講爭議性課題,但可圈可點,在美國可以罵奧巴馬,但在香港國民教育可否罵胡錦濤呢?」

鴨脷洲街坊學校校長馮碧儀則指,該校今年9月不會推出國民教育科。「現時市面上沒有合適教材,怎可以用這些洗腦教材來教學生呢?有良心的學校和老師都不應該這麼做。」她指,教育局這次處理國民教育手法相當罕有,諮詢期短,整個過程不透明,「沒理由,1000多萬元只給一兩間機構編製洗腦課程,沒試過,相當奇怪。」

在事件上一直表現低調、擁有9萬會員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亦宣布加入反對行列。不過,泛民各政黨至今對事件仍然低調。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指,現時面對9月立法會選舉的關鍵時期,政黨要保持低調,免被人指用此議題來「抽水」。

面對公眾強烈憤怒,要求撤回國民教育重新進行諮詢,教育局長吳克儉仍然為有關課程護航。諷刺的是,有媒體揭露,包括特首梁振英的三名子女、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兩名兒子和多名高官的子女,都是在英國或其他國家就學。吳克儉兩名兒子中學時期留在香港讀書,其中一名兒子則在大學時到外國升學。 蔡子強說,這是「身體力行對香港教育制度表示不信任」。

美國思想家Thomas Paine曾說:「當一個人已墮落到『宣揚自己所不信奉的東西』時,他已做好了幹一切壞事的準備!」

梁恩榮指,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後將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被灌輸,即使不被灌輸,卻會促成「大家一起造假」的扭曲價值觀。「曾有一名小學老師對我說,學校指派他負責升旗儀式,但每當他升旗時,一看到國旗就看到坦克、看到有人被坦克車輾過。」他透露,這名老師無力反抗,升旗時唯有裝作肅穆,「這將使整個社會的價值扭曲」。

民間數十個包括教師、家長與學生團體,已決定在7月29日發起大遊行,要求政府撤回國民教育。林和立指,如果遊行人數多,影響建制派在9月立法會選舉的選情,中央可能會作出技術性調校。「北京是有彈性的,整體會作門面上的修飾,內容則會避重就輕,修改一點點,不過主旋律仍是強調愛國主義、民族主義。」



原文: 陽光時務
http://www.isunaffairs.com/?p=9538

譚蕙芸 - 學生要向政府說不--加拿大模式國情教學


【明報專訊】近日政府硬銷國民教育,無所不用其極,其中一招叫做「國際慣例」。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上周在微博稱,西方國家在中小學也搞「洗腦式」國民教育,香港做是合乎國際慣例。

但真相是,西方在中小學做的是「全國公民教育」,培育年輕一代的反思和批判能力,鼓勵學生看到社會不公義要發聲,而不是培育乖巧愚忠的順民。

加拿大資深教育家Jan Haskings-Winner閱讀過香港備受爭議的國民教育課程指引,直指課程危險﹕「這份文件令我想起希特勒,納粹推行的就是這種國民教育,強調盲目向政權效忠,不鼓勵人民思考。」


加拿大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認識國家呢?

當我們的教材一味「隱惡揚善」,把中共政府吹捧為「進步無私團結的執政集團」,加拿大的教科書卻敢於「揚善更揚惡」,大篇幅記錄政府百年來犯過的歷史錯誤,例如剝削黑人投票權、掠奪原居民土地、欺壓女性權益、愧對亞裔移民等。

教科書內更特別註明,政府犯錯後會向人民道歉,甚至作出賠償。

撰寫教材的Jan說,教育的真諦,是希望孩子能從歷史的錯誤中學習﹕「世界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多,我們需要下一代成為思想家和問題解決者,而不是盲目的愛國者」。

在紛紛擾擾之中,香港人似乎已產生「國民教育疲勞」,有人因為厭倦爭議,想被動接受國民教育科,更提出「不易洗腦論」。這群人認為,學生不是那麼容易被洗腦,更指學生上課可以消極抵制,敷衍了事。可是,我們卻沒有想過,孩子的光陰是寶貴的,我們應否給他們更好的教育?如何能讓他們在不被「洗腦」的情况下,多角度去認識歷史,讓他們成為明日的領袖,真正提升社會和人類福祉?

讓學生做判官

揭開加拿大教育家Jan Haskings-Winner這本為安大略省Grade 10(相等於香港中四)程度撰寫的加拿大近代史教科書,示範了如何討論國家歷史,卻沒有洗腦效果,甚至有啟發判斷思考的功能。其中一課,要求學生做判官,考證一個歷史人物是否「真正的加拿大英雄」。這個空軍機師Billy Bishop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裏擊落無數敵軍,書中卻提供多角度一手歷史資料,觀點互相矛盾,學生需要自己思考查證,部分資料觀點十分大膽,甚至會提出「會否因為有人想宣傳軍隊形象而誇大戰績?擊落敵軍是否就是英雄?為何人們要把軍人英雄化浪漫化?」

另一課,講加拿大現代史。課本刊出一張攝於1990年的新聞照片,畫面非常震撼,一名原居民站在一架翻了的警車上持槍示威,以抗議土地被省政府徵收作商業用途,原居民堵塞了區內主要道路與政府對峙。警權、徵地、堵路、示威,這些在中國內地經常發生的少數族裔維權事件,被視為禁忌的敏感議題,在西方社會卻成為學生的學習案例。而課本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不是「穩定和諧的重要」,而是指出社會發展對弱勢族群的欺壓,少數族裔對土地的主權等。課文列舉多宗土地爭議的文獻,到最後均由政府或企業向原居民作出金錢賠償,或歸還土地讓他們自治,並修改法例維護原居民的權益。

撰寫這本教科書的作者Jan Haskings-Winner是一名資深中學教師,在安大略省多間中學教書達25年,主要教授公民教育、歷史和經濟等科目,她現時是安省歷史及社會科學教師工會會長,亦兼任多倫多大學等多間教育學院導師,並且曾參與編寫中學課程工作。她撰寫過多本中學教科書,其中這本Canadian Sources: Investigated 1914 to the Present的教科書,出版4年售出5000餘本,在安省高中歷史科獲廣泛採用。

筆者把這本二百多頁,記述加拿大近一百年歷史的教科書全看了一遍,粗略估計,書中標榜加拿大豐功偉績的部分只佔內容的兩成;餘下八成課文包含的均是爭議題目,例如對早年政府對黑人的歧視,三十年代勞工階層受到的欺壓,外來移民在加國受到的歧視,女性權益被剝削的法庭案例,還有法語地區魁北克省多次爭取脫離加拿大獨立的事件等。

Jan解釋,認識歷史必須要坦然面對不光彩的部分。「歷史總是有些部分令人覺得不太自豪,但我們一定要透過重溫歷史,檢討過去,才不會重蹈覆轍。」她特意在教科書內放入大量第一手史料,包括舊報紙的政治漫畫、政治家的演說、平民的心聲等。她形容,只有提供多元角度的史料,學生才可以學習獨立思考,分析批判,建立自己的觀點。

也談未解決的「加拿大六四」

記者問她,中國近代歷史上有「未解決」的爭議題目,例如六四事件,成為中港教育的爭拗點,加拿大有沒有她們的六四事件?Jan說,加拿大政府在20年代把原居民小孩從父母家裏帶走,以「教化」之名送他們進院舍接受白人耶教教育,不准他們保留自己的語言和文化,部分孩子被虐打和性侵犯。雖然院舍在80年代停辦,但政府至今未就事件全面道歉和賠償。時至今日,原居民權益仍是加拿大社會的敏感議題。但教科書不但不會迴避相關題目,政府近年更積極鼓勵老師在課堂與學生多探討原住民權益。

即使是現代政治題目,如加拿大911後決定派兵到中東,亦容讓學生自行討論,課文題目是﹕「加拿大作為一個維持和平的國家形象,是事實還是神話?」關鍵是,所有議題都是開放式的,讓學生自行找資料和答案。

這種探討歷史瘡疤、容許反對聲音、多元詮釋的「國民教育」,和我們看到香港政府近日強推的愛國愛黨歌功頌德式的洗腦「國民教育」,相去甚遠。但建制中人卻不斷以「國際慣例」指出西方國家也做國民教育。經常參與國際教育研討會Jan反駁,加拿大和瑞典等民主國家,根本不會推動一套愛國主義的National Education(國民教育),有的只是Civics Education(公民教育)。Jan形容,香港把一直沿用的「公民教育」突然修訂為「國民教育」,違背了國際教育慣例﹕「大部分民主國家,有的是全國性教育系統(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而不是一個灌輸愛國價值的教育」。

教學生做懂反思的公民

她進一步解釋,西方民主國家,重視公民教育遠多於國民教育,目標是訓練學生成為主動、有責任感、有認知的公民﹕「我們希望年輕人,看到不公義要行動,不同意就要表態。我們不想教學生如何做一個自豪的國民,而希望他們做個懂得反思的公民(We do not teach them how to be proud Canadians, but active, responsible, informed Canadian citizens and thinkers)。」

相比於西方社會公認的「公民教育」,推動「國民教育」是一種倒退,含有的價值觀令教育家質疑﹕「你搞國民教育的危險是,它不會教學生思考,你結果可能教出一個希特勒來。國民教育重視的只是對領袖的效忠,盲目服從,而不是鼓勵人民提出反對意見或質疑。」

港式國民教育
「令人想起希特勒」

按照筆者建議,Jan把香港教育局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閱讀了一遍,並參考了相關新聞資料。

她指出,文件裏用詞有問題。例如指出有「中華民族美德」,似乎是指向單一種族的國民形象,黃皮膚黑眼睛的漢人,在多元文化的世代,這種觀點落後封閉﹕「你其他種族呢?其他信仰呢?同性戀者呢?殘疾人士呢?他們在國家裏有沒有國民身分?

希特勒的納粹統治也是講究一種『理想國民』,只有白皮膚藍眼睛金頭髮的男人才是優秀國民,你不符合這個標準就被消滅。」

另外「祖國」(motherland)一詞在民主社會根本沒人使用﹕「國家和公民應該有同等權力,以『父母』形容國家,意味人民權力低於國家權力,含有父權意味。」

香港的國民教育指引裏,不時建議學生參加「升旗禮」,學唱「國歌」,並要求學生要感到「自豪」。反觀加拿大,沒有國旗法,破壞國旗不是刑事罪,學校升旗亦只是由校內工友進行。校園內唯一關於「國歌」的法例,就是每天早上播放國歌時,學生必須站立。(此例只規管校園)Jan說,播國歌時,學生只需要站立,不需要跟着唱,可以不留心聆聽。重點是,若學生因為宗教原因,認為不適合向國歌肅立,可以申請豁免。此例可見,當國家和信仰身分衝突,不一定是國家身分贏出。

「身分認同在教育裏是重要的,因為我們要知道自己是誰。但我會說,國民身分只是眾多身分的其中一個,更不是凌駕於其他身分之上。」Jan說。

衝突比和諧重要

香港的國民教育指引,時時刻刻強調「和諧穩定」,忽略內地發生的維權事件和民間衝突。Jan認為,公民教育精神裏,「講衝突比講和諧更重要」,而加拿大課程強調教授學生「Conflict Resolution」(化解衝突),無論族群間或國家之間的衝突,如加拿大在八九十年代法語地區魁北克省多次要求獨立,最後要舉行全民公投解決;或是近年蘇丹種族屠殺人道危機;還是後九一一加拿大政府出兵中東,都可以是理想的中學生公民教育題目﹕「在廿一世紀,世界只會愈來愈多戰爭和種族清洗事件,我們不能因為別人跟我們不同就排斥他,必須知道如何用和平手段化解衝突。」

香港教育局派給學校的情意問卷,其中一條問學生「國家做錯事仍然要支持」作為國民認同指標。Jan聽到後搖頭反對﹕「無論是誰,不論是國家還是私人機構,做錯了,公民都必須出聲。」她舉例,她教導的一名學生,母親被懷疑是恐佈分子,被拘留卻不獲審訊,該學生於是組織同學到首都渥太華和平示威,是「公民教育和實踐的好例子」。記者向Jan介紹學民思潮,並讓她看中學生反洗腦教育的示威照片,Jan讚頌他們是「好公民的榜樣」﹕「他們有自己的看法,以證據支持,而且抗爭手段和平,是你們香港需要的優秀公民,當然,以現時國民教育的標準,他們一定不能符合當權者的口胃。」

筆者邀來西方白人教育家對香港教育政策指指點點,有人可能會說是以「西方霸權干預中國國情」,Jan這樣回應﹕「除非中國沒有任何需要解決的問題,若有的話,你需要的是有能力和人溝通,有分析查證能力,以理性方法提出反對意見的公民,相反,國民教育只是政治宣傳(propaganda),沒法解決問題。」

加拿大人的國民美德?

「加拿大國民」是一個什麼形象?數十年前,加拿大除了原住民(以前叫印第安人),主要人口是來自英國和美國的移民,故此「加拿大人」給人的印象是白人為主。但近年加國接收大量亞裔印度裔和非洲裔移民,白人人數現只佔全國人口一半。

加國政府八十年代把「多元文化」成為法定政策,致力消除種族歧視。在加拿大,國民根本沒有一個單一臉孔,更遑論「血濃於水」「同根同生」這種論調。筆者也是九十年代中才移民的加拿大公民,沒有白人臉孔,卻不會被當作「次等公民」。

加拿大人有一種政治常識,就是不可以隨便查問別人種族,以免引起歧視誤會。筆者邀請這中學教師做訪問,越洋先以電郵聯絡,根本不知道受訪者是男是女,是白種人還是其他種族的人。直到見面詳談後,才知道她原來有瑞士血統,其祖父母輩多年前從瑞士移民到加拿大。

Jan撐着枴杖到來,她解釋,自己患上多發性硬化症,平衡力不好,需要拐杖協助行動。故此,Jan說,她作為一名「加拿大國民」,既是歐洲移民後代,也是一個女性,更是一個殘疾人士,她關心的身分有多個(關於Jan的家族背景和病歷,筆者已徵求她同意可以寫出來)。

值得注意是,加拿大的公民教育,雖然注重反思和批判,但加拿大的國民身分認同感卻非常之高。一項今年2月公布的調查訪問了2000名加拿大公民,逾八成受訪者認同自己「身為加拿大人而自豪」,更難得是,新移民對國家的自豪感,比土生加國公民更加強烈。受訪者認為,「包容不同背景人士」是加拿大非常重要的公民美德(www.cbc.ca/news/canada/story/2012/02/13)。

不少普通小市民在家門都愛掛國旗,加拿大運動員勝出亦有很多人興奮感動。Jan說﹕「你對國家歸屬感,不是由教育灌輸出來的,是因為每個公民有自己的經歷和故事,你愈強迫人愛國,只會引來反彈。」

加拿大資深中學教師兼教科書作者 Jan Haskings-Winner。(譚蕙芸攝)




文、圖 譚蕙芸
編輯 陳嘉文

原文:明報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揭國民教育交流團 千萬肥肉糊塗帳




即使學生反對、家長聯署、老師質疑、辦學團體也喊停,教育局堅持按計劃9月在全港小學推國民教育科。要數推行國民教育科的「得益者」,不是學生家長老師學校,會是誰?

近年政府對國民教育撥款急增至1年逾億元,但獲資助的項目種類繁複,名堂多多,令人難以了解開支細節。本刊發現,不少民間團體,近年紛紛成立,加入「愛國交流」之列,藉舉辦國民教育活動取得大量公帑。國民教育最大塊肥肉,其實是舉辦內地交流團。

早前被踢爆出版爭議教材「中國模式」的教聯會,原來單單去年便獲教育局資助過千萬,承辦多個學校內地交流團,該會2007年起已自設旅行社接生意,股東包括教聯會現任主席黃均瑜,可惜教局的撥款守則及監管,卻乏善足陳,令教聯會左手接公帑,右手交自設旅行社搞團,去年教聯旅遊已接逾千萬交流團生意。

除教育局,民政事務局轄下的青年事務委員會,亦資助千萬交流團,盡是一筆筆糊塗帳,有機構以一拆五盡取資助;有機構無厘頭用非洲鼓交流,也獲批是國民教育;多間受資機構搞完團沒按規則公開帳目,政府也好少理。

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政府今年再加碼至5億撥款,說到底,國民教育除了是一項課程,更是一塊人人覬覦的千萬大肥肉。

詳情請留意第249期iMoney


原文: iMoney 2012 7月28日 249期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0150981499417057

http://ubuntuone.com/4ldclYnOQNUnmX6DPECeOI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庫斯克的床: 反國民教育常見問題(FAQ)


前言

關於國民教育問題,政府官員、建制派輪流出來回應。我把比較多人問或者最有代表性的論點列出,附以參考答案。「問題提供者」的意思是這條問題是由他們的言論引申。


1. 國民教育科不是洗腦教育,是培育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問題提供者:林鄭月娥)

問題的重點是社會大眾看得到在未全面推行國民教育之前,親北京團體已經一步一步滲透學校。雖然課程文件好像很中性,但國情部份仍然是鼓吹小學生崇拜國家圖騰,那極之容易被利用來設計有心作政治灌輸的教材。我們見識過公帑資助的「中國模式」教學手冊和欣賞毛澤東書法教材,也見識過國民小先鋒和大量「紅色之旅」交流團。這只是個開始,當國民教育全面推行之後,這些親北京組織必定會以不同的面貌出現,以不同的糖衣包裝政治灌輸教育。你可能會問,學校不跟這些組織合作就沒有問題了。實情是這十幾年來,中聯辦對於學校管理層的統戰不遺餘力,那是行內公開的秘密,不然為什麼愈來愈多大家以為不會被染紅的學校參與了國民小先鋒和使用毛澤東書法教材?

所謂「洗腦」,不一定是那些life dynamics人生課程,而是從小自大潛而默化的政治灌輸(indoctrination),即是利用學校教育場景的權力不平衡,不斷向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灌輸某種資訊,說服他們相信某一套意識形態,甚至令他們以為那就是經過思考的informed choice。這種政治灌輸,低手的會是中國模式那種,高手的就是鼓勵國家崇拜,配以功利主義的偽多角度思考,令學生覺得中國特殊論、發展代價論等。現在統戰部署、親北京組織都已準備就緒,當課程全面推行,由上而下硬推到各中小學,政治灌輸工程便會水到渠成,以後難以逆轉。


2. 國民教育不設公開試,不影響學生升學?

(問題提供者:吳克儉)

課程諮詢文件建議的評估包括被廣泛批評的那些升旗要感動的量表、學生互評是否做到課程要求等,這些評估國家崇拜是否足夠的設計,其實是鼓勵學生扮感動、扮愛國。雖然不用考公開試,但課程指引要求學校把學生在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學習表現展示在學習歷程和成績表,那其實也是跟著學生一世的,試問如果學生表現得不夠愛國,又或者在課堂上對於國家持批判態度,小學老師會在成績表上怎樣評價這位同學?是讚他「有獨立思考」還是說他「宜多學習正面思考」?你認識的小學老師喜歡哪一種小朋友?你是家長的話,你會不擔心小孩子在課堂上因為提出六四事件而得罪老師嗎?

另外,雖然不設公開試,但課程指引講明會評核學校執行的情況,那可能包括視學、外評,甚至是全港學校每年都要做的「持份者問卷」,那是包括學生的國民意識之類的。這些評核全都會對學校造成壓力,在殺校的恐慌氣氛之中,學校很難不順應上意,推行合乎長官意志的國民教育。


3. 不要因為一本教材而否定國民教育科? 現在政府都已經宣佈會終止對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的資助了,還有什麼好反對的?

(第一條問題的提供者:林煥光)

未有國民教育課程,已有數以億計公帑流向親北京組織,有了國民教育之後,這種輸送只會有增無減。那本教材實在太不專業、太過離譜,所以才令國民教育服務中心被終止資助。其實現在香港已經有大量類似的組織,以不同的渠道利用公帑攪政治灌輸。有了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犯上過度左傾錯誤的教訓,其他類似組織便會做得聰明一點了。就好像民X聯和工X會在廿三條犯上左傾錯誤之後,他們就愈來愈會包裝一樣。

政府官員常常說一本教材不代表國民教育科。實情是多得這本教材,大家才看清楚國民教育課程背後的利益集團及其意識形態,才會這麼擔心。


4. 首屆文憑試通識科成績,反映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加上資訊流通,不存在洗腦情況?

(問題提供者:羅范椒芬)

這個比喻很多人說過,我覆述一次:學生抵抗力好,不代表你可以餵他喝毒奶。有問題的教材,一份也嫌多。有問題的課程,不會因為社會有不同資訊而變得沒有問題。


5. 不要噎而廢食,而是朝健康的方向推展國民教育,學校有彈性選材,家長的反應不需太強烈?/要相信學校和教師能夠把關,不會出現洗腦問題?

(問題提供者:羅范椒芬)

容我說一點教育學的悶東西。教育的規劃和執行是由上而下的一個過程,那是上而下的,先有政府的課程指引,後有學校根據課程指引設計教學和評估內容。學校如何彈性選材,也得服膺於課程指引。上文提過課程指引講明會評核學校執行的情況,這些評核全都會對學校造成壓力,試問當教育局找大陸學者造的「建議」教材送到之後,學校夠膽如何「彈性選材」?


6. 國民教育課程已經諮詢了四個月,政府已經回應了教育界意見,修改了課程文件,把全面推行改為先在小學推行?

(問題提供者:吳克儉)

那些諮詢會只對教師開放,聽說因為教師們都很關心這個議題,所以場場爆滿。我去了其中一場,場內幾乎所有發言都是反對或者抱懷疑態度的。諮詢期間,社會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學界、文化界、傳媒都有很多意見,可是政府一場公眾諮詢也沒有做過。這是諮詢嗎?

另外,何俊仁在2011年6月於立法會提出議案(何秀蘭及余若薇修訂),要求政府制訂國民教育科時作公開諮詢、加入普世價值、呈現中國政府負面資訊等,結果在分組點票的制度下,於直選議席通過(12:9),但因為在功能組別沒有通過(3:12)而被否決(參考連結)。代表三百多萬選民的直選議員以12比9通過的議案要求公開諮詢,卻被二三十萬人選出來的功能組別否決。難道直選議席代表的民意不是民意?

最後,政府就說已經諮詢了,那算是諮詢嗎?各位家長、各位市民,政府有諮詢過你們嗎?


7. 要小學生理解李旺陽事件,對他們來說太難?

(問題提供者:鄭耀棠)

其實真的不難。小學生也會學辛亥革命,那一樣是不畏強權的烈士對抗暴政的故事。為什麼小學生學辛亥革命又不太難?

教導小學生殺人是錯的,應該也不太難吧。南非的學生自小要學習種族隔離是錯的,德國的學生自小學習屠殺猶太人是錯的,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我們永遠不想再看到種族隔離、不想再看到種族屠殺。


8. 國民教育已經變成選舉議題,被政黨利用?

(問題提供者:五毛)

「民生無小事」是梁振英自己選特首時說的。選舉就是讓各候選人向選民解釋他們對民生議題的機會,那是民主制度的真諦。國民教育問題關乎香港下一代千千萬萬人的福祉,如果政黨不提,或者想蒙混過關,才是不負責任。你有見過人選立法會地區議席(還有現在的超級議席)可以不講教育政綱的嗎?

主辦單位明言歡迎包括建制派在內的政黨加入,但謝絕選舉宣傳。如果這也算被政黨利用,我無話可說。


9. 家長反應不用太過強烈,因為國民教育不自今日始?

(問題提供者:羅范椒芬)

我不明白羅范是什麼心態。她不提出解決方案,也不虛心聆聽,反而說人家反應太強烈。這是精英心態吧。那對白倒很符合她的性格。

「不自今日始」,所以不應太大反應的邏輯,是「習非可以成是」。這有什麼問題,相信就算小學生也懂得回答。


10. 很多西方國家也有國民教育,有什麼問題?

(問題提供者:郝鐵川)

西方民主國家的國民教育教的是立國精神、民主、人權、法治、平等,而且課程的規劃是在一個得到民意充分授權的政府負責推行的,這些政府背後也沒有一個極權政府控制一切。

好了,教了立國精神、民主、人權、法治、平等這些概念,就不能不談中國現在的極權統治、侵犯人權、貪污成風等問題,更不能不談大饑荒、文革、六四、劉曉波等問題,可是我們看課程文件,裡面全都是委婉語,說敏感議題不用迴避,說中國發展有挑戰和不足。結果課程去到學校,配以官方教材,這些「敏感議題」、「挑戰」、「不足」很可能變成似是而非的歷史沙石。歷史沙石不是我發明的,而是某位教育局高官在公開演說裡講的。

香。港。不。是。民。主。社。會,特區政府和北京政府得不到市民信任,這就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11. 小學有三年「開展期」,不是九月就立即要教。大家仍有時間討論?

(問題提供者:譚惠珠)

開展期是給學校去準備教材和備課,可是課程指引不會改。現在市民要求的是撤回方案。情況就好像23條一樣,是要撤回,而不是要討論究竟如何實施。


12. 你們只懂反對,你懂嗎?你有更好的方案嗎?

(問題提供者:建制派)

其實反對不一定要有建議的。不過作為教育界一份子,我是有建議的。簡單來說,課程要正名為「公民教育」。公民可以是香港、中國、世界公民。良好的公民素養已經足夠,根本不需反覆強調愛國。如果要講愛國,香港人還不夠愛國嗎?保釣、六四、四川地震、維權運動、貪腐、污染、社會不公,香港人不夠關心嗎?

我們不需要特別在教育場景強調國民身份,尤其是在現今政治環境底下,強調國民身份的教育,很容易被導向維護威權統治的那種強國式國家崇拜。你去問問身邊任何一位家長,問問他們想不想孩子像內地學生一樣統一地以高八度的朗誦腔歌頌祖國的偉大?

課程不只要正名為公民教育,而且應該強調以普世價值為準則,去維護中國所有人的尊嚴和權利。侵犯人權事件、社會腐敗醜聞,一宗也嫌多,教育官僚有沒有膽量教學生對這些問題說不?如果沒有的話,那麼撤回國民教育課程吧,回復以前那含糊不清公民教育課程,至少不會造成那麼大傷害。教育界和家長都站出來說不同意的課程,還硬推來幹什麼?

還有,開口埋口「民生無小事」的梁振英,那麼勤力落區聽民建聯和鄉議局安排的意見,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拿出你的齊心摺凳出來面對市民?


13. 我是家長,出來遊行會不會太激烈?

(問題提供者:一群擔心的家長)

我所認識的家長關注組的代表,都是溫文、有學養、有思考的家長。他們只是一群為子女教育憂心的家長,我不認為他們會做什麼激烈的事。

至於遊行是不是太激烈的問題,我只想指出,遊行是基本法寫明的權利,如果你覺得為了你的子女,花一兩個小時以步行方式表達意見也算激烈的話,我只能說句,你的子女根本不需要國民教育,因為如無意外,他們在家已經培養出同樣的效果。

順帶一提,你覺得馬仔激烈嗎?她為了表達不滿,特地畫了這張圖。


(圖片來源: 馬仔http://www.facebook.com/clubmag)


14. 出來遊行會不會沒有用?

(問題提供者:一群擔心的市民)

我只能說,不出來一定沒有用。愈多人願意站出來,迫使政府撤回課程的機會愈大。一年前,我去諮詢會反對,以為沒有用;幾個月前,我決定參與中學生們攪的遊行,也以為沒有用;兩星期前,我去城市論壇發言舉牌反對的時候,才開始感受到社會氣氛突變,才開始覺得有希望。

現在社會輿論已經成形,大家真正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政府的反應告訴我們,他們真的感覺到壓力了。現在的情況有如一次小型23條事件,只差最後一根蘆葦。而你可能就是那根蘆葦。


15. 學民思潮的學生是否信得過?

(問題提供者:一群成年人)

大家看了有關他們的新聞報導整個月,覺得他們是否信得過?我以一個近距離的旁觀者身份告訴你,他們不是什麼政黨或者什麼勢力推出來當打手的。他們做事認真程度和行動力,真的很多政團也應該自愧不如。

今次遊行的發起單位是他們、家長關注組和被會員追瘦的教協,就算你不信學生,也應該信家長和教師吧。


(圖:反國民教育關注組公開聯署聲明)

原文: 庫克斯的床
http://www.kurskhk.net/766321313/%E5%8F%8D%E5%9C%8B%E6%B0%91%E6%95%99%E8%82%B2%E5%B8%B8%E8%A6%8B%E5%95%8F%E9%A1%8Cfaq/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王岸然: 港人絕無愛國責任

香港人絕無愛國的責任,年輕人自然也沒有接受「認識中國、培養愛國情懷的國民教育」的責任,因為香港人絕不等同中國人。

大家打開香港或是澳門的《基本法》一看,便知香港人與澳門人在憲制上的定義是居民而非國民,這是兩個絕對不同、可以清楚區分開來的觀念。

這是為何筆者與別不同、可從基本謬誤上反對推行任何「國民教育」的原因。

筆者絕對沒有鼓吹中國人不愛國,但在香港人理所當然不等同中國人的前提下,要在香港教育制度之內加插國民教育,會在年輕人之間製造族群分化,這完全違反社會和諧的前提。京官想在香港推行這一政策,極為愚蠢。

港人愛港已經足夠

古往今來的專制政體能否保持開明,視乎專政體制之內能否有下情上達的途徑,還是上位者有了決定之後,下面對錯照跟;不幸的是,在國民教育這一議題之上,香港的建制派選擇「對錯照跟」的不負責任決定。

在這一情況下,能阻止專政者走上錯誤道路的,只有人民。亦所以,肯在本月29 日走上街頭、反對國民教育的香港人,才是真正愛國的香港人。

梁振英與民建聯的頭頭沒有旗幟鮮明地反對中央錯誤的政策,是置個人權位的利益於國家利益之上的自私行為,亦是不愛國的行為。

本欄〈港人非國民何須搞「教育」〉(去年5 月25 日)和〈香港人當然不等於中國人〉(今年1 月4 日)兩文,筆者已經詳細解釋「香港人並不等同中國人」的法律理據,未見有任何中國法律學者能夠作任何反駁,因為這是不爭的事實,亦是起草《基本法》時的原意。鄧小平沒有要求港人愛國,香港人只須愛香港便已足夠,香港人能令香港繁榮進步,政治開明,甚而走向民主,就是對中國最大的貢獻。

可惜,世上任何官僚系統之中,總有一些為了證明自己的重要而興風作浪的低質素人物, 「二十三條」如是、硬搞國民教育亦如是,香港人為己為人為國家,有必要站起來反抗國民洗腦的教育政策。

為己,是指八成中國籍香港人,大多數人的下一代既不出外留學,起來拒絕黨八股對年輕人的洗腦,是為下一代想。為人,是為非中國籍的香港人。香港人,包括英美澳加在港定居的白人,包括印巴裔和南亞裔的人,包括東南亞、星馬泰印在港華僑的第二代華人,還包括八十年代因回歸問題的大量移民而回流香港的下一代人。

2006 年人口統計的資料顯示,非華人的外籍港人已經佔人口百分之八,總數非中國籍但是香港人的下一代,恐怕已高達百分之十五至二十。香港政府在中央的指示下,是否都希望逼這些年輕一代入讀國際學校?世上所有多族裔的國家,都極力希望不同族群能團結一起,焉有人蠢到自己製造內外有別的分化?

愛國港人已經太多

香港有別於國內城市的珍貴之處是,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城市、國際地區,是國際社會的一員,有多元文化和語言,有國際級數的專上教育。從教育的基礎上推行國民教育,結果是要令香港數十年後與大陸的主要城市同質化,想出這個政策並執意推行的人,是誤國的領導人。

香港人關心「六四」、關心李旺陽,經常以井水犯河水並視為理所當然,已經證明華裔的香港人十分愛國,港人在反共之餘,對這種關心國是的情懷倒是十分自豪的(城邦論者陳雲除外),亦視為理所當然,這已經十分足夠;在專政者看來,港人愛國不是太少,而是已經太多。中共想推行的,是藉愛國之名推行愛黨的教育而已,簡單地說,這個構想從一開始就是不自量力,自找麻煩。

洗腦目的已經明言

對崇尚法治的香港人而言,極不喜歡國內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套弄虛作假的作風,不喜歡時,會拒絕接受,這是原則問題。據《基本法》承諾,香港的教育政策是香港人自治範圍之內的事,香港人只要站出來,清楚地拒絕接受,憲政上特區政府就只應收回,別無他選,因為這是港人治港的原則所在。

梁振英一直避而不談,因為他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很高,知道矛盾所在,只是已經承諾中央,不能不硬推而已。可惜,吳克儉與羅范椒芬全無水平,恐怕無法幫特首軟銷這一政策,兩人皆聲稱國民教育不會是洗腦教育;但明明去年5 月中聯辦的郝鐵川部長早已明言愛國教育就是洗腦,就是「活腦」的教育。到這一刻,還想誤導港人,企圖蒙混過關,把政策造成既成事實,港人又焉會這樣容易受騙!

筆者除了在這裏呼籲港人周日要上街反國民教育之外,亦要率直地表達我對教師、代表八萬教師卻長年累月遭到政黨騎劫的「教協」的極度失望。筆者去年已經呼籲教協、特別是張文光要有所行動,但政客根本又在上演表面反對、實質讓它在反對聲中順利通過的把戲;不盡力已屬可恥,還要藉事件抽取政治本錢。

結果是,由八萬名教師組織的教協在四十名中學生面前變了道德的侏儒。教協呼籲教師簽什麼「良心憲章」,拒絕授課,這算是什麼的良心?學校當然可以外判這科予校外教學團體授課,教師到時置身事外,坐視學生受害,這就算有良心嗎?

這根本是道德侏儒中的侏儒!

原文:信報
http://wongonyin.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661983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不打分、不排名次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評估


不打分、不排名次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評估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

社會近日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討論,存有不少誤解,其中包括本科評估理念和方向。我希望能藉這篇短文,讓大家瞭解本科所建議的評估方法,消除不必要的疑慮。

不設公開考試及呈分制度

有意見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分數」,會影響學生派位升學甚至公開考試的成績。我在此重申,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評估,是學習的一部分,著重给予促進學習的提點及鼓勵反思。本科並不屬於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科目,亦沒有設立公開考試或呈分制度,因此不會對學生派位及升學,構成任何影響。

不鼓勵測驗、考試和「打分」

此外,亦有意見認為,本科會鼓勵學生刻意「作假」,只寫一些「討好」或「偏頗」的答案,以求在考試得到高的「分數」。本科課程指引,已清楚指出不建議學校給學生「打分」或以「分數」將學生互相比較,以及設置測驗、考試。

多元化的評估

本科建議採納多種方法評估如觀察、反思、學習檔案。教師可因應學校及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能從不同視角,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第93 – 97頁列舉評估模式例子以供參考。

結語

評估只是培養品德、學習過程的一部份,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所建議的評估方法,絕對不是要為學生貼上標籤和作出比較,更不會以此用作學業評分和派位升學的參考指標。我希望大眾能消除不必要的恐懼,讓我們善用評估,讓學生發展良好的品格,才德兼備。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原文: 教育局網站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9041&langno=2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胡總07年一席話 港府即催谷

【明報專訊】回歸前本地教育一直只重視公德價值,即使回歸後,教育局花在國民教育上的資源亦有限,轉捩點是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07年回歸10周年來港,點明港府要重點推青少年國民教育,特首曾蔭權才兩度在《施政報告》催谷。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分析,中央連串舉動反映已失去耐性,才要政府透過國民教育,與所謂「外國勢力」展開「年輕人爭奪戰」。

「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
胡錦濤回歸10周年時來港,在晚宴上說﹕「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

此後,國民教育即成為教育局的課程改革重點,由以往只花數百萬元辦交流團和學校升旗儀式等作教育「點綴」,變為08年起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加強國民教育分量,同年推「薪火相傳」計劃,資助中小學生廉價參加國情交流團,每年支出彈升至近5000萬元。前特首曾蔭權在2010年施政報告正式決定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才衍生出被指「洗腦」的教材,和利用「愛國」問卷評估學生國民身分認同等爭議。

劉銳紹﹕中央失耐性 已成政治任務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即使不是講到出口,實際上(國民教育)已成政治任務」,他說,近來中央連串舉動,反映中央已失去耐性,認為港人思想也是時候「回歸」祖國。對於教育部「自爆」吳克儉訪京,劉銳紹估計可能是通報不足,或是故意擺姿態,以表明藉國民教育作教育和意識形態的控制,跟所謂「外國勢力」作「年輕人爭奪戰」。

他指出,內地認為前教育局長孫明揚不直辦國民教育是「軟皮蛇」,「在香港人角度便玩得靚」;反觀梁振英治下則選擇執行國家要求。他認為政府應收回9月起推行國民教育的決定,並關注港府是否有意把不再公布問責團隊北訪的做法常態化,形成慣例。

明報記者

原文:明報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20720/-1-2723404/1.html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投訴教育局私相授受 私批國民教育洗腦基地 教協會要求政府撤回洗腦課程


教育局在中小學強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被指為政治任務,教育界劣評如潮;教協會的調查顯示,多達七成以上教師反對增設必修科,並且擔心新科目成為一種「洗腦」教育。再加上,最近由教育局資助、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編製、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的《中國模式 – 國情專題教學手冊》面世,教材吹噓正面國情,隱瞞制度缺憾,以單一角度展示官方資料,引導學生盲目認同現制度,宣揚內地政治樣板,荼毒學生服膺強權,是洗腦式教材的典型。

「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由教育局資助,2007年成立時雖曾作公開招標,但教協會認為,當局涉嫌有違正常程序批出合約,而在續約時更加未作公開招標。更有甚者,早在2004年,教育局竟在未經公開招標下,批款予同是教聯會營運的「國民教育中心」。教協會認為,當局的做法涉嫌私相授受,為達政治目的,不惜以公帑成立「洗腦中心」,違反政府一貫奉行公平、公正、公開的投標原則。因此,教協會會長馮偉華及一眾理事,今日到申訴專員公署投訴教育局行政失當。

一直以來,教協會支持全面認識國情世情、培育學生獨立思考的公民教育,可惜教育局推出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卻背道而馳。早前教育局仍信誓旦旦教師可有自由選擇教材及議題的空間,未來提供的教學支援將會多元化,不會「洗腦」;如今卻出現「洗腦教材」,嚴重打擊社會各界對國民教育課程的信心,因此,唯有把課程撤回重新啟動諮詢,才能有利德育與公民教育發展。

教協會重申,政府必須立即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重新啟動更廣泛的諮詢,並成立有公眾參與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科課程督導委員會,監督日後課程能讓學校自主實行,分配教材發展及教師培訓的資源;而委員會成員須由大學學者、教師團體、人權組織、學生代表、學科專業團體、公眾人士等代表組成,保證政治觀點平衡,重建公眾對課程的信心。

 同時,教協會將聯同各學生、家長及民間團體,於7月29日(星期日)舉行「反對洗腦國民教育,要求政府立即撤回課程」大遊行,集結各持份者一起向政府施壓。另外,教協會正撰寫「良心教師 堅拒洗腦」的教師約章,呼籲全港中小學老師簽署明志,拒絕接受洗腦課程及洗腦教材,以教育專業向學生、向家長負責,向政府的洗腦課程說不,逼使政府撤回課程。最後,教協會將招募各有志老師,跟進反對洗腦課程,包括協助籌劃教師行動、編撰公民教育教材等工作,以撥亂反正,建立真正的公民教育。

原文: 教協 新聞稿 2012年7月17日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梁亦華︰唱好國民教育 卻讓中史淪亡

近日由教育局出資編撰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被指內容偏頗,引起了不少社會人士關注。

  多年來教育局竭力洗脫洗腦教育之惡名,指國民教育有助學生批判思考,是「整全的學習經歷」的一部分,甚至指國民身份認同更有利畢業生之職場競爭力云云。然而,多年來沒受國民教育的港人,是否便沒有國民意識?獨立成科的國民教育又是否建立身份認同的必要途徑?

獅子山下精神 港核心價值

  二戰以後的香港處於冷戰最前沿,殖民政府率先於1948年推行強調政治中立的公民教育科,旨在壟斷「身份認同」的話語權,避免教育成為國共雙方意識形態的角力場。雖然去政治化的課程令港人與中國本土連繫長期割裂,可是它卻催生了強調獨立奮鬥與績效競爭的個人本位意識——「獅子山下精神」,實際上這港人核心價值正是本土發展的國民意識之一。

  公民教育雖跟現時國民教育相似,負有穩定社會的政治功能,然而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前者雖刻意迴避某些國族相關的議題,但課程內容始終是以自由、民主、公民權利與責任等普世價值,選材較客觀中立;現時的國民教育則傾向提升現政權認受性為目標,以營造「壓倒一切」的和諧。

穩固中國模式政權 難得民心

  正如學者Ernest Rena所說︰「誤讀歷史,是民族建立的必經過程」,就是次教育局資助開發的教材可見,官方認可的國民教育以國族情緒,而非中立普世價值來培養國民意識,選取的國情專題只為鞏固「中國模式」的現政權,至於教材能否反映社會與歷史真象,並不是其主要考慮。

  其實要真正傳承歷史與文化,並不一定要另行設立獨立成科國民教育。早有教育界人士指出,現有的中國歷史科遠比國民教育更能為學生提供整全的國民意識,皆因歷史課程源自嚴謹的質性研究與論證,以盡量還原歷史真象,避免誤解歷史,隨意附加主觀判斷為原則。

務實求真 中史反被邊緣化

  相對教育局多年來暗渡陳倉,千方百計地暗暗資助國民教育中心,同是營造國民意識的中國歷史科則顯得自生自滅,爆出退修潮後更成為新高中閒角,被迫散件分拆,成為其他學科中支離破碎的「學習元素」。以往社會慣把中史的衰亡歸咎於學生選科過於務實,故被「市場淘汰」,實際上中史課程著重務實求真,而非強求和諧,結合歷史真象的批判思考難讓下一代盲目擁護政權,才是中史被邊緣化的主要原因。

原文: 經濟日報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57f18ef6-e819-4268-ad7c-b0684da0668d-463909

國民教育中心反擊洗腦指摘

【本報訊】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的國情手冊,連日受各界炮轟指內容偏重唱好共產黨,中心昨日反擊指選用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編寫教材,是經過公開招標程序,曾向另外四個機構出標書,但分別指無能力、無人手以及無回覆,最終才決定選用該學術機構,強調無要求內容需「一味唱好」。至於最具爭議的內容談及「進步、無私與團結的中國執政集團」,中心反駁指說法只是形容「理想模式」,並非指現時的執政集團,但承認出版前亦曾考慮有關用字非港人常用及可接受,並向浸大了解出處。

教育局資助出版《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內容被指偏頗,身兼國民教育服務中心董事、教聯會主席黃均瑜昨日表示,連日來遭各界抨擊,需捍衞專業自主,反對不同形式的政治審查,認為容納不同意見屬香港的核心價值。對於有批評指教材只是輕輕帶過中國負面題材,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昨日發表聲明指,手冊「前言」已開宗明義指「認清中國模式,要兼聽善惡,不可偏執一詞」,手冊亦有提及中國近年六項負面事。

教材手冊未有提供六四等敏感議題,浸大當代中國研究所指小冊子受委託合約所限,不能離題,亦樂意接受各方人士委託對「六四事件」、文革及中國人權狀況等敏感題材專案研究。

原文: 東方日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713/00176_046.html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教聯楊耀忠反擊:不是局長說了算


【明報專訊】教育局長吳克儉公開點評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的教學手冊內容偏頗,中心主席楊耀忠昨傍晚在電台節目反擊。他認為教學手冊內容客觀,教師不採用是「浪費」、「自己封閉自己」,他又指「我不認同(吳克儉),局長不是『官說了算數』」。他又批評主持人以吳克儉的言論質疑他,等同「用局長壓我」。

身兼教聯會會長和國民教育服務中心主席的楊耀忠,昨接受商台《左右大局》訪問,多次強調不認同新任教育局長吳克儉說法。楊解釋,出版教學手冊目的是要介紹內地過去30年的發展,並為此提供合理解釋,不是為了回應六四或毒奶粉事件。而教學手冊形容內地執政集團是「無私、進步」,楊指公眾可不認同此觀點,但不可否認它(執政集團)獲得支持。

指手冊內容客觀 教師不用是浪費
楊耀忠認為,教學冊內容全面、客觀,並非如吳所言「有所偏頗」,加上它並非市面上唯一國情教材,教師有自由選擇是否參考,指若學界不用此教學冊是「浪費」,是「自己封閉自己」。楊說﹕「我不認同(吳克儉),局長不是『官說了算數』」,但他說,不會「咁霸道」譴責教育局或吳克儉,中心亦會公開解釋事件。

記者及後再致電楊耀忠查詢,他不願評論吳克儉上任數天即公開批評中心教材是否恰當,認為應由吳自行檢討。楊重申,他雖不認同吳克儉說法,但每人都有發表想法的權利,他只期望公眾開放接受不同觀點,而非由局長的一家之言就「一錘定音」。

黃均瑜:政府「按計劃撥款」模式資助
至於有意見質疑中心獲資助是「私相授受」,教聯會主席黃均瑜回應時說,現時政府是以「按計劃撥款」模式提供資助,中心角色被動,撥款亦不穩定。以今次製作教材為例,原本提出今年製作3份教材,政府終削減至2份,中心要靠申請其他機構撥款才能確保團隊穩定。
教聯會尚未與政府簽訂新一年營辦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的合約,被問及會否擔心事件影響續約事宜,黃均瑜直言:「這些事我沒法控制。」

原文:明報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20707/-1-2712046/1.html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國民教育教學手冊爭議@大鳴大放



出處: NOW, 大鳴大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