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胡總07年一席話 港府即催谷

【明報專訊】回歸前本地教育一直只重視公德價值,即使回歸後,教育局花在國民教育上的資源亦有限,轉捩點是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07年回歸10周年來港,點明港府要重點推青少年國民教育,特首曾蔭權才兩度在《施政報告》催谷。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分析,中央連串舉動反映已失去耐性,才要政府透過國民教育,與所謂「外國勢力」展開「年輕人爭奪戰」。

「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
胡錦濤回歸10周年時來港,在晚宴上說﹕「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

此後,國民教育即成為教育局的課程改革重點,由以往只花數百萬元辦交流團和學校升旗儀式等作教育「點綴」,變為08年起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加強國民教育分量,同年推「薪火相傳」計劃,資助中小學生廉價參加國情交流團,每年支出彈升至近5000萬元。前特首曾蔭權在2010年施政報告正式決定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才衍生出被指「洗腦」的教材,和利用「愛國」問卷評估學生國民身分認同等爭議。

劉銳紹﹕中央失耐性 已成政治任務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即使不是講到出口,實際上(國民教育)已成政治任務」,他說,近來中央連串舉動,反映中央已失去耐性,認為港人思想也是時候「回歸」祖國。對於教育部「自爆」吳克儉訪京,劉銳紹估計可能是通報不足,或是故意擺姿態,以表明藉國民教育作教育和意識形態的控制,跟所謂「外國勢力」作「年輕人爭奪戰」。

他指出,內地認為前教育局長孫明揚不直辦國民教育是「軟皮蛇」,「在香港人角度便玩得靚」;反觀梁振英治下則選擇執行國家要求。他認為政府應收回9月起推行國民教育的決定,並關注港府是否有意把不再公布問責團隊北訪的做法常態化,形成慣例。

明報記者

原文:明報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20720/-1-2723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