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張銳輝﹕亂剪課程 低格檢討 不如全面撤回!——駁斥教育局9月10日有關國民教育科的聲明

【明報專訊】教育局在9月10日拋出了較具體的課程修訂機制及「抽起」內容方案,政府以為自己已回應民意,可惜,所謂的讓步仍隱含大量「魔鬼細節」,更進一步彰顯教育政策制訂的根本缺憾。

課程「維穩」偏狹
抽起「當代國情」無補於事

教育局聲明指出「教育局宣布即時抽起目前課程指引中『當代國情』及相關評估的部分」,這說法是含糊不清的,課程指引中「當代國情」是課程中作為認識 中國的其中一個範疇,散佈在課程中的不同章節及附件。抽起該部分將包括課程規劃、學與教、評估、學與教資料等章節的相關內容都需要抽起,而並非如聲明所指 「相關內容只佔課程小部分」,結果將會令餘下的課程指引變得支離破碎,根本難以實行。

再者,社會反對國民教育科的原因,並不止於「當代國情」的課程內容。例如早前教育局推出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教材,表面上是「自然國情」而非「當代國情」,但學者批評當中教學焦點傾向「情感觸動」,把國家比喻為母親而母親也有發脾氣的時候,從而混淆了國家與政權的概念,相反學生在基本知識和理性認知不足,容易出現情感灌輸的問題。

此外,在第二學習階段(高小)國家範疇的教學目標相關價值觀和態度中,只要求學生擁抱國民身分認同、欣賞、團結、愛國心、文化承傳等所謂的「正面價值觀」(見課程指引34頁),而平等、人權、自由、法治、民主的普世價值只在世界範疇出現(35頁)。直至第三階段(初中)國家範疇的相關價值觀才出現上述的普世價值,此舉不禁令人感到課程要為小學生「打好維穩愛國」的基礎,才讓其升上中學,完全否定了教育學上一直奉行:能力與態度的建立,需要螺絲式由年小開始重複經歷,由淺入深地培育。

密室修訂 必再起公憤

因此,「剪貼式」的小修小補,不能徹底解決課程整體保守灌輸的問題。再者,聲明指出「政府樂意重新檢討『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部分內容,並作出所需修訂」,政府似乎只準備檢討課程指引「部分內容」,這個取態與社會大眾的期望是背道而馳的。事實是指引公布後,社會人士教育學者等已經從根本的學理原則和教學目標上否定指引的內容,例如曾榮光教授批評課程忽略多元公民身分而偏向族裔本位認同、梁恩榮博士指出課程藉覑「情感模式」來培育具排他性的國民身分認同乃嚴重的問題等等。

及後教育局聲明指出「教育局長已要求以楊綱凱教授為主席的課程發展議會,盡速進行討論,並認真檢視指引……」,更進一步把課程指引的檢討及修訂工作,局限於在「課程發展議會」中進行。然而,「課程發展議會」的會議並不公開,議會成員缺乏學生、教師、家長及異見學者參與,代表性不足,許寶強博士更認為這些議會根本是殖民教育體系的過時產物。如此檢討,結果一定再次惹來公憤!

撤回課程指引
不會影響學校運作

聲明最後指「『撤科』的說法並不成立」,由於「學校已有推行該科的計劃,政府或任何人士不應亦不能制止他們推行此科」;9月11日特首更再次指「要政府撤回的話,即是等如政府要禁止學校,在它自己想開這一科的情導公眾而偏離事實的。事實上,現時已存在「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2008)」,學校在未有新指引前,依然可以按舊指引開展德育及公民教育教學活動,現今各學校已有德育教育、也有國情教育、公民教育等,難道學校都「違規」嗎?

梁政府再一次施展「語言偽術」,寧願誤導公眾對學校課程的認識,寧願破壞課程指引的完整,都不肯撤回課程;同時,檢討及修改課程的機制封閉而缺乏公眾參與,再一次突顯課程指引乃政治任務的本質。由此可見,政府並未改變立場,仍執意要在香港的教育制度裏植入一個以擁抱現政權現制度、情意培育為先、強調狹隘族裔精神的順民教育課程,全民抵抗洗腦國民教育的抗爭,尚有漫漫長路要走。

原文:明報
http://news.mingpao.com/20120918/fam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