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吳志森×通識﹕反國教科烽火燎原的關鍵

【明報專訊】隨著政府宣布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取消三年開展期,市民從政府總部公民廣場撤走以後,反對國民教育科運動,表面上偃旗息鼓,告一段落,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反對國教科運動的戰場,從政府總部走回學校,從街頭回到課室,從聲嘶力竭的口號,變成細水長流的監察。

學民思潮的中學生,一年多前發起反對國民教育科運動,立法會議員和民間團體起初沒有多大理會,社會反應非常冷淡。年輕學子沒有氣餒,鍥而不捨繼續推動,透過社交網站推出各式各樣的文宣,約見和狙擊政府官員,要求公開對話,在港九新界設立街站,向市民講解洗腦式國民教育的禍害。年輕人的努力,開始受到主流媒體關注,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不少港人。家長成立關注組,社運團體也加入行列,一場波瀾壯闊的反國教科運動,以燎原之勢,在全香港展開。

12萬人抗爭 政府讓步擱指引

9萬多名市民遊行,4萬多人集會,官員仍然麻木不仁,嫌人數不夠多,聲音不夠響亮,以為沒走出來的沉默大多數仍支持官方立場。政府態度強硬,對民間聲音充耳不聞。直至學民思潮的年輕人宣布佔領政府總部並絕食,學者、教師、大學生相繼加入,1970年代的學運社運前輩亦用這種激烈而又溫柔的方式,向政府提出最嚴厲的抗議。

整個社會沸騰了,參與的市民愈來愈多,公民廣場的集會,由當初的七八千,到後來的六七萬,最高峰時大會稱有12萬人。這個時候,梁振英政府才感到來自群眾的強大政治壓力,一再讓步,最後宣布取消開展期,擱置指引,課程內容和形式由校本自主。政府沒有撤回整個國民教育科,不少洗腦教育的元素也早已滲入各中小學課本中,反對國民教育科運動雖未竟全功,但政府作出實質讓步,不能否認,運動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成果。

不少人會問,反國教科運動為何突然成為一場席捲全港的全民運動,當中的關鍵是什麼?細心觀察參與者的背景,例如家長關注組成員,有不少中產專業人士,他們平日也會留意時事、關心社會,但可能因為工作太忙,對政治缺乏興趣,又或甚為「惜身」,認為遊行集會都是激烈行為,對社會事件大都採觀望態度,未必會挺身而出。

「洗腦」教育觸港家長底線

但他們都有共通點,特別關心子女,對他們接受什麼教育、影響他們成長的一切都非常緊張。洗腦式國教科觸及他們的底線——思想自由的底線。港人對任何觸及自由的政策和法律都特別敏感,2003年「七一」50萬人上街反對23條立法,也是因為自由的底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主旨,開宗明義是培養學生對國民身分的認同,但這種認同,不是經過理性辯論、批判思考,例如看見國旗升起要激動,聽見國歌響起要流淚,這種國民身分認同,建立在盲目感情的基礎上,是典型的洗腦教育,不但違反文明的標準,而且會為整個民族,甚至對全世界帶來無窮禍害。不少有識之士早已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軍國主義的日本,今天的朝鮮,都是用洗腦的方式培養國民對國家、對領袖無條件認同和擁護。歷史已經證明,這種盲目認同的後果相當可怕。

家長學生必須提高警覺

街頭式反國教科運動雖已告一段落,但更艱辛的工作還在後頭。經過整整五六年的推行,不少洗腦教材早已滲入各科,特別是小學課本。小學音樂科訓示學生唱國歌的態度,唱後又特別詢問學生的感受。語文科又用國歌造句,問唱國歌會令人「興奮」還是「振奮」等等,這種洗腦教材,可以說已到無孔不入的程度。還有就是以遊學為名,到內地旅遊參觀的洗腦課外活動,由政府撥款贊助,價廉物美,家長和學生對這些洗腦遊學團必須提高警覺。

反洗腦國民教育運動已進入新階段,艱辛而漫長,最重要是學生、家長和教師要求的,不是盲目認同的洗腦式國民教育,而是批判思維獨立思考的公民教育。

文﹕時事評論員 吳志森
顧問教師﹕保良局李城璧中學 張銳輝

原文: 明報
http://life.mingpao.com/cfm/learn3b.cfm?File=20121122/lnall/gfq1_er.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