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學者:國教課程發展欠透明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上周建議把現有課程指引「失效」,令國民教育爭議再度引起關注。多名學者昨出席香港電台舉行的國教研討會,認為國教科爭議源於課程強調「大一統」的國民身分認同,而課程發展不透明及不公開,未有諮詢家長與學生。

  港台昨在國慶日把三小時的「峰煙」節目改為國民教育研討會,邀請學者、教育界、家長與師生參與。與會的多名學者質疑,當局預設了港人國民身分認同不足,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谷淑美指,「中國人」與「香港人」身分並非零和的二元思維,「很多矛盾不是中港之間,而是內地人與香港人之間,其實中國人有不同層次與元素」。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曾榮光亦質疑,課程提出「大一統」的國民身分認同,不適合本港多元種族共融的社會。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質疑,國教科課程編制過程不透明及不公開,欠缺民主成分,形容是停留「殖民體制」。曾榮光亦指,課程涵蓋小一至中六,但編制該科的專責委員會卻鮮有小學校長及教師代表,而學者則從事道德教育,而非公民教育背景,最終指引定稿要求判斷能力不足的小學生,與中學看齊在課堂講授爭議題目,認為該科課程編定過程「連專業領導都無」。

  學民思潮成員張秀賢以校園驗毒為例,質疑政府訂定教育政策不諮詢學生一直存在,故國教爭議並非「石頭爆出來」,他認同專業主導課程發展,但認為應有家長及學生等持份者參與討論。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召集人陳惜姿認為,家長與市民經過國教爭議已醒覺,課程發展應容許公民社會參與。

  對於國民教育走向,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指出,學校面對社運壓力對國教噤若寒蟬,擔心被傳媒狙擊成「染紅」或「赤化」。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梁恩榮則指,未來應在公民教育的框架下重整內容,加強政治相關的內容,以配合本港的政制發展;又認為港人宜明白政治教育與政治灌輸的差異。

原文: 星島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E5%AD%B8%E8%80%85-%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99%BC%E5%B1%95%E6%AC%A0%E9%80%8F%E6%98%8E-22300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