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鏗鏘集:吶喊

魯迅在《吶喊》的自序如是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
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

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魯迅《吶喊》

九月初,由學民思潮發起的反國民教育運動,一連十日佔領政府總部。公民廣場掛起「鐵屋吶喊」的橫額,訴說一場由中學生喚醒的全民公民運動。
中六生Marco,今年暑假加入學民思潮做義工,走上街頭為自已發聲。Vivian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家長自發組織國民教育關注組,為了下一代,第一次走上前線,從新思考家校關係。畫家Perry坦言政治冷感,從前只會躲在畫室創作。一場反國教運動令他重新走進入群,用畫筆紀錄低社會的不公義,短短一年,已創作了九幅相關作品。

編導:關鳴川

原文:香港電台 鏗鏘集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244&lang=zh-CN&id=25465

下載MP4版本
http://archive.rthk.hk/mp4/tv/2012/201210291900_h.mp4

薛鳳旋搞《中國模式》爆國教風波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早前的國民教育風波,源起自一本《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的教學手冊,該手冊正是由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編制的,身為所長的薛鳳旋亦被浸大工會多次要求公開交代。在浸大任講座教授的薛鳳旋,是前港區人大代表,也是香港特區籌委會成員。

  回歸前,薛鳳旋已備受當時的新華社器重,曾任香港特區籌委會成員,又曾出任多屆港區人大代表。回歸後薛亦曾擔任多項公職,包括策略發展委員會經濟發展及與內地經濟合作委員會委員。

  至於當代中國研究所於○八年成立,一直由薛鳳旋擔任所長,研究所由恒基兆業主席李兆基捐款一千萬元成立,稱要成為國際知名的當代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作為國內和國外研究人員的橋梁,為政府及其他機構提供政策研究、教育,及顧問諮詢等方面的服務。

  本報記者

原文:星島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E8%96%9B%E9%B3%B3%E6%97%8B%E6%90%9E-%E4%B8%AD%E5%9C%8B%E6%A8%A1%E5%BC%8F-%E7%88%86%E5%9C%8B%E6%95%99%E9%A2%A8%E6%B3%A2-221000714.html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民間公教指引》提中共一黨獨大流弊

教協民間公民教育指引召集人張銳輝(左)和梁恩榮希望教師共同編寫教學建議。黃耀興攝

【本報訊】教育局洗腦國民教育課程指引被擱置後,仍有學校堅持開國教科。教協昨天推出首份「民間」公民教育指引諮詢稿,提出以政治為本、將國民教育置於公民教育框架下,教導學生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普世價值,將官方毒指引不敢提及的中共一黨獨大流弊,完全向學生展現。
教協昨天舉行講座,發表剛完成的《民間公民教育指引》理念部份的諮詢稿。指引以政治教育為中心,一改2008年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指引非政治化和泛道德化情況,「復辟」1996年《學校公民教育指引》所提倡教導學生認為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觀念。
指引分本港、國家和世界三個層次,各有七個範疇,包括政治、法律、社會、生態、性別、經濟和多元文化。本港方面,主要教導學生認識選舉制度、民主政制發展、法治與《基本法》等;中國方面,偏重教導中共主導下的政制、與西方民主國家比較、一黨獨大流弊和中國民主進程;世界範疇則教國際人權公約和各國政治制度。

邀教師編寫教學建議
該指引編輯委員會召集人、教育學院管理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梁恩榮指,被擱置的國教指引沒有提共產黨,並不合理,「點解唔傾?一黨獨大、做過乜正面同負面嘅嘢?政府係想迴避」。他指,小一學生也會在新聞中聽到共產黨,因此毋須迴避。
出席講座的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召集人陳惜姿擔心,要學校教政治會遇到困難。梁恩榮承認會有爭議,但指教師只要用多角度和持平去教,如同教高中的通識教育科,相信校長和家長可以接受。
教協呼籲就該指引提出意見,稍後將邀教師共同編寫教學建議,定稿完成後可供教師推行公民教育的參考資料。

《民間公民教育指引》涉及中國內容
‧國家、主權、認受性等概念
‧兩岸四地的關係、政制比較及前景
‧中國的政治架構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比較‧國家與中國共產黨、一黨獨大的流弊、中國的民主進程
‧中國的憲法和法律制度
‧中國歷史和文化傳統
‧中國國民歸屬感
‧農村與城市的貧富懸殊
‧經濟發展與環保的衝突

資料來源:教協

原文: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28/18050821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錄影]民間公民教育指引——理念與實踐


政府擱置了《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下一步該如何走下去?

早前,一些關心公民教育發展的學者、老師及民間團體,合作草擬《民間公民教育指引》,冀能抗衡官訂的國民教育,建立具有批判思考的多元公民教育,培育對香港未來有承擔及積極參與的公民。教協會將舉辦講座,介紹「民間指引」的理念和實踐,歡迎老師及有興趣人士參加。

日期:2012年10月27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10:00 – 中午12:00
地點:教協會總辦事處(旺角山東街51號中僑商業大廈7樓)
講者:梁恩榮博士(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
   張銳輝老師(教協會教育研究部主任)
報名:facebook join event 或電郵 edresearch@hkptu.org
查詢:2780-7337(教協會教研部)

原文: 反對洗腦國民教育 教師大聯盟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479336952098288/

盧恩臨﹕回應李輝〈國民教育科爭論中的邏輯錯誤〉


【明報專訊】李輝教授於9月15日刊登於《明報》的〈國民教育科爭論中的邏輯錯誤〉一文,指學民思潮反對國教科的理據有數項邏輯錯誤。筆者仔細研究後,發現李教授的分析中亦出現了不少謬誤。李教授引用了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的聲明中,其中兩段作例子提出其論述,筆者將根據李教授的論點逐一反駁。

例一:「但近日由政府贊助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及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編製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當中內容偏頗,嚴重扭曲民主概念,大力歌頌中共所謂『民主集中制』,赤裸地進行政治灌輸!此證明民間對國民教育淪為『洗腦教育』及成為政治灌輸工具的指控並非無的放矢。」

李教授指例一中隱含了4種邏輯錯誤。第一種是稻草人錯誤,李教授指大聯盟不能因《中國模式》有問題就攻擊《指引》,更不能因《中國模式》洗腦就證明《指引》洗腦。筆者認為李教授自己也正正犯了此錯誤,在引文中大聯盟並沒攻擊《指引》,甚至連「指引」此二字亦沒有出現,大聯盟只是有見《中國模式》這份由政府贊助的教材內容偏頗,擔憂國教科會成為政治灌輸的工具。李教授指大聯盟對《指引》發動攻擊,實在是無的放矢!

第二種是巧合錯誤。李教授指《中國模式》只是個別例子,不能因此論斷《指引》或「國教科」必然洗腦。首先,如第一點所述,在引文中大聯盟並沒批評《指引》洗腦;其次,大聯盟的聲明只是說「此證明民間對國民教育淪為『洗腦教育』及成為政治灌輸工具的指控並非無的放矢」,大聯盟並沒有指國教科「必然」洗腦,只是擔憂若《中國模式》被採用,國教科可能會淪為洗腦教育,但李教授卻將此論點推到最極端,指「不少人用類似案例反覆論證『國教科必然洗腦』」,是強行扭曲大聯盟的論述!

第三種是混淆相關和起因。李教授指《中國模式》與《指引》兩者並無必然的因果關係,因此不能因《中國模式》的錯誤而把污水潑到《指引》身上。首先,筆者要再重複,在引文中大聯盟並沒攻擊《指引》;再者,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受公帑資助,應對公眾問責,但中心公開招標時間甚短,準則亦不清晰,教育局沒有做好質素監察,甚至有私相授受之嫌,但李教授卻只以一句「教育局因為尊重學術和出版自由而沒審查教材」而將教育局的責任輕輕帶過,甚為不妥!

第四種是以果證因。李教授指大聯盟不能以「有人出洗腦教材」此結果來證明「政府想洗腦」此原因。第一,在引文中,大聯盟只是表達由於《中國模式》內容偏頗,因而擔憂國民教育淪為「洗腦教育」,並無指摘「政府想洗腦」,李教授又再次強行扭曲大聯盟的論述!再者,若有多個事例印證,以歸納法推斷原因亦合乎邏輯。現今有不少政府資助的教材、北上交流團、「愛國活動」及組織等,均被揭發內容偏頗,因而以歸納法推斷「政府想洗腦」,亦屬合理推論。

例二:「此外,現時政府資助國民教育機構的準則欠缺透明度,只怕將來市面上絕大部分國民教育教材都會以政治正確及避談敏感議題為依歸。」

李教授指例二隱含滑坡理論錯誤邏輯,他解釋指大聯盟的邏輯推理是:「現時政府資助國教機構的準則欠缺透明度,所以將來政府必然欠缺透明度,因此將來市面上必然只有政府欽點的機構提供教材,於是大部分教材必然都會政治正確。」首先,大聯盟在引文中只是說「只怕將來市面上絕大部分……」,大聯盟只是指出有此危機,並沒有指此結果一定會出現。而且根據歸納法,假如有一個人每次在高牆和雞蛋之間都會「明智地」選擇高牆,那麼公眾根據他之前的所有行為模式歸納出他是親權貴的,並且會推測他下一次也相當可能不會鋤強扶弱。同樣地,大聯盟只是歸納政府的資助傾向,從而作合理推測。

另外,李教授指例二隱含類比錯誤。學民思潮在聲明中將《指引》標籤為「教育界23條」,李教授指兩者並不具備可比性,因為23條是有強迫性的法例,而《指引》則沒有強迫性。實際上,根據中小學《資助則例》,若不開展國教科的學校可能會失去資助,學校可能因此被迫推行。

最後,李教授形容學民思潮此次的初步勝利是「盲拳打死老師傅」,此言論實在低貶了幾個月來不斷努力研究《指引》和國民教育理論及積極參與的學民思潮成員,他們有理有節,拳拳到肉,絕不是盲拳!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 與領導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原文:明報
http://hk.news.yahoo.com/%E7%9B%A7%E6%81%A9%E8%87%A8-%E5%9B%9E%E6%87%89%E6%9D%8E%E8%BC%9D-%E5%9C%8B%E6%B0%91%E6%95%99%E8%82%B2%E7%A7%91%E7%88%AD%E8%AB%96%E4%B8%AD%E7%9A%84%E9%82%8F%E8%BC%AF%E9%8C%AF%E8%AA%A4-211151324.html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內地反洗腦教師被噤聲


【 明 報 專 訊 】 香 港 反 國 教 科 如 火 如 荼 , 而 內 地 同 胞 竟 然 連 公 開 聲 援 , 也 遭 遇 各 種 打 壓 。 上 海 華 東 政 法 大 學 教 師 張 雪 忠 , 早 前 因 在 微 博 上 發 表 撐 反 國 教 科 言 論 , 而 被 取 消 授 課 資 格 。 後 來 , 其 微 博 帳 號 被 刪 除 。 近 日 , 傳 聞 是 他 重 新 註 冊 的 微 博 帳 號 , 發 了 一 封 給 中 國 教 育 部 部 長 袁 貴 仁 的 公 開 信 。 信 件 被 大 量 轉 載 後 , 新 帳 號 也 很 快 被 刪 除 。 如 今 , 不 少 網 民 都 擔 心 張 雪 忠 的 處 境 。

極 左 網 站 點 名 「 西 奴 」

張 雪 忠 何 許 人 也 ? 他 是 著 名 的 公 共 知 識 分 子 , 和 維 權 藝 術 家 艾 未 未 、 香 港 作 家 梁 文 道 、 媒 體 人 程 益 中 等 一 齊 , 都 是 內 地 極 左 網 站 公 開 點 名 的 「 西 奴 」 之 一 , 幾 欲 除 之 而 後 快 。 極 左 人 物 之 所 以 如 此 痛 恨 他 , 其 中 一 個 原 因 是 , 張 雪 忠 不 斷 提 出 要 求 改 革 教 育 , 停 止 灌 輸 毛 澤 東 思 想 等 洗 腦 課 程 的 要 求 。

去 年 , 張 雪 忠 曾 去 信 教 育 部 , 要 求 「 將 《 馬 克 思 主 義 哲 學 原 理 》 、 《 毛 澤 東 思 想 與 中 國 特 色 社 會 主 義 概 論 》 等 課 程 從 大 學 生 公 共 必 修 課 目 中 去 除 」 。 教 育 部 回 信 , 稱 張 雪 忠 的 「 建 議 不 符 合 國 家 法 律 法 規 的 相 關 規 定 」 。

在 原 本 叫 「 張 雪 忠 」 的 認 證 微 博 帳 號 被 註 銷 後 , 傳 言 張 雪 忠 「 轉 世 」 ( 註 冊 新 帳 號 ) 為 「 觀 念 先 鋒 隊 」 歸 來 。 該 微 博 發 表 了 一 封 給 袁 貴 仁 的 長 信 , 要 求 教 育 部 給 予 書 面 答 覆 , 解 釋 所 謂 「 不 符 合 國 家 法 律 法 規 的 相 關 規 定 」 具 體 指 什 麼 ? 另 外 , 信 中 還 說 : 「 在 教 育 領 域 用 強 制 或 變 相 強 制 的 方 式 , 向 人 們 灌 輸 特 定 的 哲 學 思 想 和 政 治 觀 點 , 完 全 違 背 了 憲 法 關 於 保 護 言 論 自 由 和 信 仰 自 由 的 規 定 」 。 因 此 「 觀 念 先 鋒 隊 」 依 舊 認 為 , 有 必 要 把 此 類 政 治 課 請 出 講 堂 。

這 封 信 被 轉 發 數 千 次 , 同 時 也 導 致 「 觀 念 先 鋒 隊 」 帳 號 很 快 被 刪 除 。

關 注 並 支 持 反 國 教 科 運 動

張 雪 忠 身 為 教 師 , 熱 中 教 育 事 業 , 致 力 於 內 地 學 校 取 消 洗 腦 課 程 , 同 時 也 很 關 注 香 港 的 反 國 教 科 運 動 。 今 年 8 月 底 , 由 學 民 思 潮 等 聯 合 發 起 的 包 圍 政 府 總 部 行 動 並 多 位 人 士 絕 食 期 間 , 張 雪 忠 就 在 其 微 博 上 連 續 發 表 了 多 條 評 論 。 但 是 , 這 些 評 論 也 給 他 帶 來 飛 來 橫 禍 , 以 致 失 去 教 書 資 格 。

9 月 8 日 , 張 雪 忠 在 微 博 上 稱 : 「 因 為 我 在 微 博 上 發 表 了 一 些 對 香 港 國 民 教 育 的 個 人 看 法 , 華 東 政 法 大 學 竟 然 剝 奪 我 對 本 科 生 的 授 課 資 格 。 」 為 了 捍 衛 正 義 , 他 不 惜 公 開 與 學 校 領 導 翻 臉 : 「 我 想 對 作 出 這 一 決 定 的 人 說 : 作 為 校 領 導 , 你 們 的 首 要 職 責 本 是 捍 衛 教 師 的 思 想 、 學 術 和 言 論 自 由 , 而 不 是 充 當 政 治 權 力 箝 制 言 論 、 打 擊 異 見 的 幫 手 ; 我 希 望 你 們 的 決 定 能 夠 對 得 起 自 己 的 良 心 , 經 得 起 歷 史 的 考 驗 。 」 隨 後 多 日 , 張 雪 忠 一 直 在 微 博 上 鳴 不 平 , 直 到 微 博 帳 號 被 刪 除 為 止 。

由 於 在 網 上 失 聲 , 張 雪 忠 的 處 境 現 在 令 人 擔 憂 。 有 網 民 對 他 留 言 說 : 「 張 老 師 , 如 果 華 東 政 法 大 學 給 您 不 公 平 的 待 遇 , 一 定 要 通 過 別 人 的 帳 號 告 訴 網 友 和 粉 絲 , 您 不 是 一 個 人 在 戰 鬥 , 粉 絲 支 援 您 。 」 所 有 人 都 不 是 一 個 人 在 戰 鬥 !

原文﹕明報
http://premium.mingpao.com/pda/ppc/colDocDetail.cfm?PublishDate=20121026&File=vx001c.txt&token=b218bc260b89c0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葉寶琳﹕反國教運動的下一個關鍵——法團校董會


【明報專訊】雖然反國教運動已爭取到一定成果,但未竟全功,現時學校可免去被迫開設國教科的約束力,但《校本條例》令辦團的辦學自主權愈見削弱,下一步就有賴所有教育的持份者,包括學生、家長、教育工作者、校友等對校政的參與。

香港天主教教區前主教陳日君樞機早前在一個研討會上表示,辦學團體在《校本條例》下的自主權會因法團校董會的出現而逐漸削弱,如未來再出現類似國教科的教育爭議,即使辦團反對,最後的決定權也會落在法團校董會手上。按《校本條例》,全港所有學校必須於2012年成立法團校董會。非常巧合,就是在這一年開展國民教育科。

在反國教運動中,不論從網上號召的家長關注組,或是親建制的18區家教會聯會,其實也不能在法律程序上終止和促成國民教育科的推行,而《校本條例》要求每校成立法團校董會,才是法理和校本上最有權力的機關。每學年開始前,每科科主任都會和任教老師設計未來一學年的具體課程,而校董會一般也會討論各科的教學內容及時間表,因此,在校本的位置,法團校董會就是關鍵的節點,即是決定學校是否推行國民教育科的重要權力機關。

關鍵的節點
我們試將《校本條例》衍生的問題和國民教育聯繫起來,目前各辦團仍可以有權力指示學校是否開國教科,但未來每間學校都是獨立運作,她們須直接向法團校董會和政府問責,而非辦學團體。現在辦學團體可以主動邀請有共同理念的人加入校董會,而校監也有領導權,但成立法團校董會之後,六成成員是辦團委任,辦團就不能確定其他校董會否尊重和執行辦團的理念,事實上,即使只有一個成員強烈反對學校某政策,辦學團體都可以很麻煩。筆者曾訪問一位積極參與家教會及法團校董會的家長,她表示現時家長校董雖然較為被動,但「有心搞嘢」、有意針對學校的家長,的確可以透過加入校董會影響學校運作。而早年的縮班政策,就有某區的所有學校本都已同意齊齊縮班,以減輕對個別學校的影響,但校長們就要花很大力氣去游說家長校董去接受方案。

按《校本條例》,若學校出現管理危機(如辦團、校董會和校長之間產生不能解決的紛爭),或管理未令人滿意,政府會在有需要時介入。教統會常任秘書長可派員出任有關學校的校董、解散法團校董會、轉交其他辦學團體、取消學校註冊,甚至必要時接管學校。事關重大,天主教教區因此於2006年申請司法覆核,經多年審訊,可惜最終於2011年敗訴。當年政府指辦學團體過慮,但在國教事件中,就證明了辦學團體自主性對抗衡政府不公義政策的重要性。

現時在家長校董的滲透機器尚未全面開動,國民教育的經驗,不想子女被政策和課程影響的家長,更應重新思考是否應奪回學校內的權力主導權。

作者是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

原文: 明報
http://hk.news.yahoo.com/%E8%91%89%E5%AF%B6%E7%90%B3-%E5%8F%8D%E5%9C%8B%E6%95%99%E9%81%8B%E5%8B%95%E7%9A%84%E4%B8%8B-%E5%80%8B%E9%97%9C%E9%8D%B5-%E6%B3%95%E5%9C%98%E6%A0%A1%E8%91%A3%E6%9C%83-213755342.html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過來人」談國教:最可怕小學推行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生於內地,現居香江,當然逃不過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漩渦。一班來港年半至兩年的新移民中學生各持己見,有學生指從小背誦共產黨思想,只加深了對祖國認同,並無被洗腦;但有學生反駁,民意普遍反對國教科,政府仍要強推,擔心是中央給港府的任務。

  「中立」女生不信會洗腦
  來港一年半的梁思嘉對此表示「中立」,她認為香港人需要愛國,而國教科由老師選擇內容,加上綱上資訊發達,相信不會起洗腦作用。「我從小就背誦共產黨思想、馬克思主義,但不代表會洗腦,反而加深了對國的認同,而且認識祖國並非壞事。」

  但坐在旁邊的李杰,邊聽邊輕聲指梁思嘉「這不是中立」,他指現時民意普遍反對國教科,政府若仍要強推,擔心是中央給港府的任務,又指「在內地課堂上不可能聽到李旺陽事件、六.四事件,在內地書中只談到五四青年運動,就如我自小從未聽過六. 四事件,來港後才得以認識及參加六.四晚會。」

  梁思嘉則反駁,「都這麼多年的事,現在還要一直提,追着過去的事不放,我不贊同」,故她從未到過「六. 四」晚會。她更指,身在內地時已知道官場貪污問題嚴重,縱使父親崇拜毛澤東,她與弟弟亦會反駁。

  她的同學汪夢卻認為,既然這麼多人反對就不應推行,「最可怕是在小學推行,若經過數代人,只要上上一代人全都受過國民教育,到時要再推翻就不可能了!」從台灣來的新移民俞浩文則表示中立,指在台灣課室均掛有孫中山照片,國教科非一定洗腦,但擔心小學生的價值觀仍未培養,容易受課程影響。記者 羅嘉凝

原文:星島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E9%81%8E%E4%BE%86%E4%BA%BA-%E8%AB%87%E5%9C%8B%E6%95%99-%E6%9C%80%E5%8F%AF%E6%80%95%E5%B0%8F%E5%AD%B8%E6%8E%A8%E8%A1%8C-223000642.html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葉蔭聰﹕由反建制到改變現狀


【明報專訊】梁恩榮與盧恩臨上星期在「觀點版」的文章可謂及時雨,為不善於積累與反省的香港運動,指出了思考及實踐的方向。他們擔心在擱置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之後,學校及老師很有可能退回到非政治化的狀態,避開政治內容。因此,他們提出,當務之急是重構公民政治教育。

他們啟發了我想再循着這思路想下去。反國教運動以「反洗腦」為主題,矛頭指向意圖整合思想教育工作的中港建制派,這個略嫌簡化的主題,在危急關頭,情非得已,是可以理解。但是,擊退一次建制派企圖,不代表改變了香港教育生態,要改變,也不能停留在原來的議程。換一個較學術的說法,「建制」(The Establishment)不同於「現狀」(status quo),前者是有名有姓在上位的統治精英及其統治機器,包括特首、局長及土共陣營中的國教大旗手;然而後者則是遍佈學校與社區的權力機制,就像傅柯(Michel Foucault)所說的權力一樣,猶如微絲血管,遍佈各處。反國教團體提出「遍地開花」,花就是要開在權力機制之中。

「遍地開花」
花就是要開在權力機制之中
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在反國教運動中,大部分人的目光投放在政府總部。可是,不要忘記,不少鬥爭也發生在中小學。有校友及家長在原來打算開設國教科的學校門外設街站,派黑絲帶,不少校長大為緊張,甚至發生衝突。而且,當有家長嘗試乘着運動聲勢,試圖提出意見及參與學校的課程籌劃,立即便發現,學校幾乎不存在民主協商的空間。非家長人士固然被拒諸門外,不少校長還一如以往,把家長諮詢會變成訓導會(學生日常的狀况可想而知),親校方的家長竭力保皇,異議的家長難有寸進,更有學校當權者擺出一副「你不高興可以轉校」的嘴臉。

被痛擊後的重新部署
有許多家長感覺到,政府總部的高度敵我「群眾vs.政府」的邏輯,在學校裏是派不上用場的。因為,學校的領導層作風雖不民主,但並不是刻板印象中的大獨裁者,他們更像一位企業家或CEO。學校的生態盤根錯節,學生是訓育對象,老師是員工,家長被定位在不被預設能參政的消費者,而學校則有點像一家公司。例如,有某小學的校長原來已打算開展國民教育科,她本身沒有什麼很明顯的染紅背景,她支持國教的理由也不是忠黨愛國,而是因為愈早開辦便愈早拿到政府資源!而這對學校發展是大好機遇。香港的中小學校在不經不覺間已變得愈來愈重視競爭力,不過,它們不是在商業市場中競爭,而是在政府資助體系、公關形象戰、家長偏好等等之中競賽。其實,本地教育研究學者蔡寶瓊等早已有研究,勾劃出這種港式教育的新自由主義風氣。

至於校本條例及法團校董會,可能削弱了一點辦學團體的自主權,讓多一點校外的力量參與。可是,親建制陣營早在不少家教會中相當活躍,我自己也曾在去年的區議會中,見識過他們動員能力。他們雖不至於隻手遮天,但沒有強大反對派組織動員與介入,親建制派家長進入校董會,與保守的辦學團體合作,一起操控課程設計等等,實在相當容易。事實上,有校長坦承,過去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科中,早已有國教指引中的內容。這些都在低調而非政治化的姿態下推行。

因此,我們應解讀梁振英放棄開展及擱置指引決定,其實是被痛擊後的重新部署。因為,他明白到,怎樣的強政勵治,還是需要依靠香港的現狀,並與建制派進行策略性合謀。梁不忘警告反對者,不要干擾學校運作,因為他知道,統治階層的基本盤就在那裏。只有守着基本盤,國民教育雖開科不成,但其「成分」可以在不同學科,不同活動與信息,以「國情教育」、「認識中國」、「發展」及「機遇」等等名義,滲進教育與媒介之中,以達「人心回歸」之效。

陣地戰
因此,「遍地開花」這句口號,考驗香港社會抗爭的韌性。同時,也要求我們在喊口號的勇氣之外,要有清醒的分析頭腦,以及沉着的耐性,讓我們理想的「公民社會」不止出現在政總門外或遊行中的街頭,不止在與梁振英政府的街頭對壘之中,更體現在持續日常生活的改造之中。用文化研究的左翼理論源流之一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說法,就是要在市民社會,即學校、教會與媒體等等之中,進行陣地戰。回歸以來,香港人由「維持現狀」,發展到普遍對現狀不滿。但是,若無法在市民社會中開展陣地戰,恐怕即使他日有能力把梁振英也「撤」了,亦無法改變具支配性的現狀。追尋一種好的政治,啟動進步的政治化過程,不單體現在打倒課程指引,不止是對抗建制派,還包括改變現狀。

原文: 明報
http://hk.news.yahoo.com/%E8%91%89%E8%94%AD%E8%81%B0-%E7%94%B1%E5%8F%8D%E5%BB%BA%E5%88%B6%E5%88%B0%E6%94%B9%E8%AE%8A%E7%8F%BE%E7%8B%80-211816960.html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林夕 - 還我認識國家權利,說得好


政府總部廣場外,支持與反對國教的集會同時進行,好一個和而不同的畫面。如果支持國教的團體,沒有從內地招募幫閒,組團來湊人數,來湊熱鬧的人又沒有給媒體逮個正着,自招對國教科的爭議一無所知,給問着了,保持一點職業道德,先備備課,那麼,兩陣對決,各自表述的場面,就更文明了。

那個撐國教科的中港青年文化聯合會,實在不該再用雇傭兵,下這一臭棋,招式跟之前無恥派的一模一樣,又怎能裝出個有恥無私地發聲的架勢?

不過,幸虧那個晚會的名字起得好:「理性發聲,捍衛學術自由,還我認識國家權利晚會」。長是長了點,但也好記得很,因為那根本就是大多數人的心聲。

真正講理性,就不會有個馮煒光站出來鸚鵡學舌,說反國教的人才是真洗腦。誰的腦給洗了?把那個指引所有漏洞與陷阱攤開來,把反對理由光明正大列出來,那得動用多少腦汁,才叫肯用腦的人覺醒?那叫解惑授業,不叫洗腦。再說,真想講理性,就別刻意扣帽子,反對開這科的人,並沒有說甚麼中國人不該認識中國事,反科不直接簡單地等如反中華文化。爾等頭腦真這麼簡單,又是給誰洗腦在先。

至於那句「還我認識國家權利」,更是聞者傷心聽者流淚,認識國情的人,皆知透徹認識國家真相,關心國家「過當」的代價。這國教科若真還我們這樣求知不得的權利,政總廣場當晚本可來個大融合真和諧,大家不正是為捍衛學術自由,以至知情自由,感情自由,感想自由,感動自由而來的嗎?

原文﹕蘋果日報

官校關注組促承諾不推科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由辦學團體和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展國教科。由十九所官校的國民教育關注組組成的「國民教育官校校友關注組聯盟」,昨日向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發公開信,要求他承諾不要在官校推行國民教育科。

  國民教育官校校友關注組聯盟認為,現時特區政府對推行國教科的修訂雖然回應了市民部分訴求,但因科目仍在,教育局作為六十五所官立學校的辦學團體,卻未交代官校會否推行國教科,令人困惑及失望。

  聯盟希望教育局局長吳克儉,釐清教育局作為官校的辦學團體,在沒有課程指引下,會否要求學校開辦國教科或類似科目;以及承諾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由教育局官員擔任),不會向委員會施壓,要求開設國教科。

  教育局回應稱,明白德育、國民和公民教育這議題備受關注,官校一般會把有關建議交由學校管理委員會討論和通過。作為官校的辦學團體,教育局尊重及支持所屬官校的學與教專業自主,個別官校應就校本課程規劃作獨立專業判斷;當局會要求官校與家長保持溝通和聯繫,課程規劃的過程需着重教師的參與。

  另外,一個支持國教科的團體愛護香港力量,發起明日由維園遊行到政府總部,他們表示在坊間聽到不少支持國教科的聲音,亦有家長望子女能對自己的國家作多方面的認識,希望藉遊行帶出「支持校方執行教授國民教育科」的聲音,不要因外在壓力因素而卻步。

2012-10-20

原文: 星島日報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edu/1020go02.html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梁恩榮、盧恩臨﹕下一步,如何走? ——回歸及重構公民教育


【明報專訊】10月8日,特首宣布接納「開展國教科委員會」的建議擱置《國教科指引》,又承諾在其5年任期內不會重推官方《指引》。「開展國教科委員會」主席胡紅玉指出因《指引》令人不安,故應擱置。她也指出擱置《指引》後,政府不會檢討、修訂《指引》,教育局更不會以此作為視學依據。「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雖對政府堅持不用「撤科」感到失望,但對政府的決定也表示「收貨」。簡單來說就是「回到起步點」,由各學校自決如何推行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

筆者對這發展深感不安,擔心學校自決會重回將公民教育非政治化(de-politicized)及泛道德化(moralized)的老路,意指公民教育只集中教授個人道德的議題而迴避政治課題。這做法是不恰當的,因為公民的定義是「在政治群體裏,按法律擁有權責和相關認同感的成員」,故此公民教育的核心應是政治教育。但是一直以來,大多數的學校都只集中教授學生科目知識、培育品德以備他們升學與就業,而忽略了「學校的公民使命」(civic mission of school),特別是其核心部分的政治教育。但香港正值民主政制改革、兌現雙普選之時,為維護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及香港的核心價值,新一代公民必須政治醒覺,並且具備相關知識及積極參與的態度和能力。筆者認為學校應積極承擔培育相關政治文化,建設有活力的公民社會的「學校的公民使命」。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擱置《指引》的下一步應是回歸及重構公民教育。首先,國民教育必須回歸公民教育,意指在公民教育的框架內教授國民教育。公民教育是國際上行之已久,也是港人一直信賴的學術領域,在當代公民教育論述中,公民是指「多元公民」,即個人同時可擁有多種公民身分,例如地方、國家、世界等。國民只是「多元公民」的一部分,絕不可以部分取代全部。而公民教育涵蓋面比國民教育廣闊,且強調包容性強的普世核心價值,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公義等,比起具排他性及可能激起民族矛盾的國民教育更廣為國際社會接受。

重建公民教育課程
重整公民教育則是指學校應以政治教育為核心來重建公民教育的課程。根據Heater (2010),知識方面應包括與「法律╱民事公民身分」、「政治公民身分」和「社會公民身分」相關的知識,此外也要培育相關的「美德╱價值觀」、「認同感」和「知性及行動技能」。而以民主教育、人權教育、法治教育、國民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為五大焦點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1996》可算是一本相當有價值的參考。筆者明白教師們一直對「政治」非常敏感,所以在教授公民教育時會傾向避免政治議題,而揀選培育道德價值的題材,但這做法實不利於香港民主化的發展。當然,筆者亦理解教師對政治灌輸的憂慮,但只要公民教育是由受過相關專業培訓的教師教授,強調多角度及批判性思考,相信教師可持平地教授有關政治的內容,現行的通識教育的模式可作為借鑑。

至於政府方面,筆者認為它應透過公平和透明的資助程序以資源來協助學校和公民社會推動有助香港民主化、捍衛人權及香港核心價值和培育國民身分認同的公民教育,而各持份者的積極參與更是監察和確保有關措施落實的力量。筆者期盼這次由國民教育所激發的「危」,可以因着各持份者的積極參與而化為有助香港民主化的「機」。

參考文獻:
Heater, D. 著(2010),郭台輝、余慧元譯,《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學與教育學中的公民理想》。

作者梁恩榮是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盧恩臨是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原文:
http://hk.news.yahoo.com/%E6%A2%81%E6%81%A9%E6%A6%AE-%E7%9B%A7%E6%81%A9%E8%87%A8-%E4%B8%8B-%E6%AD%A5-%E5%A6%82%E4%BD%95%E8%B5%B0-%E5%9B%9E%E6%AD%B8%E5%8F%8A%E9%87%8D%E6%A7%8B%E5%85%AC%E6%B0%91%E6%95%99%E8%82%B2-211112755.html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黃俊邦: 國教陣地戰困局——從一間小學說起



















圖:家教會會員大會訂於早上八點半舉行,緊接親子旅行活動


上月反國教運動在政府總部結束佔領後,呼籲大家持續關注學校事務,在各自的位置努力。昨日又幾千人重返「公民廣場」,呼籲大家要將運動遍地開花,進入新階段。好了,這個新階段是什麼?潘先生及阿寶和女兒在反國教運動期間,也有熱心參與多晚的集會。他們女兒的學校——嘉諾撒培德學校,屬天主教香港教區,教區一直表示不會於今年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雖然如此,但兩人認為國民教育一直以來「已經以不同的方式滲曬入去」,因此仍然希望更多地關注學校的事務,他們發現,橫在他們面對的是一座巨山,這也許是每間學校的陣地戰——所謂運動的新階段——最真實的寫照。

家長會變家長課
故事從今年九月份說起,因著社會反對國民教育議題熾熱,擁有一位就讀小四女兒的潘先生及阿寶分別去信校長,就「國民教育」及「以普通話教授中文」兩件事向學校提出意見,他們本來對女兒在學校的學習也不甚了了,但在反國教運動期間,開始留意女兒接受的學校教育。後來他們獲覆信指將於十月十三日的「小一至小六家長會」上解答,然而當日的情況令他們感到失望,其中所反映的,亦是長久以來家校關係猶如學校領導家長的統屬關係。

當日潘先生及阿寶懷著期望出席家長會,然而他們發現,學校與家長似乎從來沒有就校政作討論的傳統,那個傳統是家長一般十分信任學校,不認為自己在校政上有任何角色,這當然包括他們兩人在反國教運動前的想法。

家長會當日約有八十名家長出席,「家長會」開首近兩小時的環節,分別是校長及教員上台向家長進行題為「哪有不動氣的父母」的演說。兩人乖乖聽畢全部發言,當演說結束,終於到了「答問環節及小休」環節,校方的主持卻打算匆匆跳過此環節,著家長到各自的班房會見班主任。,這或許不是校方故意不讓家長發言,而是因為從來沒有家長有問題要問校方。

當時潘先生舉手發問,就「以普通話教授中文」一事作跟進提問,他講話約兩分鐘後便被校方人員收咪,表示時間關係不能再發問。他不服並繼續高聲發言,最終校方並沒有公開回應他的提問,只著他此環節後留下私下再談。其他家長紛紛鼓掌支持校方的決定,並各自到其他班房會見班主任。

討論困難重重 「你講既野好深」
潘先生與阿寶均在該環節結束後留下,與校長及負責中文科的鄭老師私下再談,整個過程可說是困難重重。

香港整個的教育制度深深陷於市場化思維之中,把家長視為顧客而不是「持份者」,這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對於潘先生及阿寶提出的問題,趙校長表示「食野唔岩可以去第二間」,用普通話亦是「大勢所趨」、「大學以前都無 IT 科目」,亦「影響唔到你個女」。阿寶回應說 IT 是應用科目,與深刻地影響人的思維方式的語言教育有分別會面最終校長竟表示「你地既理據好深」,又說潘生潘太是「拔尖心態」,最後更表示「唔鍾意可以轉校」。

政府在撤回指引之後,常常念茲王茲說學校有自主權,然而這不過是一個神話。學校獲得多少資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在課程內容上,教育局可以透過指引及公開考試進行「宏觀調控」,甚至乎政府贊助甚麼類型的課外活動,無不影響著學校的日常運作。這意味的並不是幾份白紙黑字的文件或指引,而是一種思維模式。

阿寶回憶起那日的討論,她對鄭老師的印象是很熟悉課程範圍及發展,是一個盡責的老師。除了中國語文學識豐富外,亦很了解粵語、普通話由來、特色及兩者分別。縱然如此,他們可以改變教育局提出的「普教中」的大勢嗎?

過場式民主的家教會
正因為家長從來不大過問校政,信任學校或是認為自己不及學校的「專業判斷」,以致在學校缺乏討論及民主的土壤。「活化」家教會,防止學校重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真的是談何容易。

就在上述那次家長會翌週的星期一,潘先生在學校的網頁上,發現一封由家教會發出的「嚴正聲明」,全力支持學校推行「普通話教中文」。用上措辭嚴厲的「嚴正聲明」的字眼,潘先生及阿寶感到非常愕然,不過是一個反對的聲音,真的需要高調發出聲明?經此事件之後,二人感到校方及家教會根本壓根兒不歡迎討論。




就在看到那份聲明的當日,他們又收到一張通告,表示本星期日二十一日將舉行家教會會員大會,不足七日通知。大會時間安排在早上八點半,全長一小時,在通告上列明是因為要配合一個由家教會舉辦的親子旅行活動,該活動將於同日早上九點半出發。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是「確保足夠的人數出席會員大會」,然而當大會只有一小時,而接著大會的活動是旅行,誰還會有心認真參與會員大會,就校政提出意見?當然,現實的原因是其實對大部份家長來說,會員大會與親子旅行是同一回事。

他們兩人均表示,他們不是「要搞事」,只是希望認真與校方討論和溝通,阿寶便曾主動向校方提議可協助學校舉行公民教育課及座談會,但沒有回音。他們希望天主教教區能夠為轄下的學校,訂定一個完善、真正與家長溝通的機制。

這是其中一個「公民廣場、遍地開花」的故事。阿寶說「我知道好難,但唔通難就唔去做?」

原文: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ptps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陳志全: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可謂對梁振英港共政權的一面「照妖鏡」

陳家洛 : 吳局長,你扯吧啦!(要求吳克儉局長下台議案發言)

何秀蘭-促請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黃毓民: 立即撤回國民教育 吳克儉必須下台

為「國教」止蝕的影響


梁振英終於宣布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這是指特區政府不會要求學校使用《指引》、也不以《指引》作為教育局視學的依據。若學校要推行「國民教育」,可自由採納認為合適的教學指引和相關教材,特區政府不會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提供任何規定性或官方的課程指引。

雖然特區政府沒有撤回《指引》,但因《指引》已經擱置,故對學校已不構成規範作用,反國民教育科的社會運動雖未完全達到目標,但也可說是達到階段性成果。政府原先提出《指引》,是要強制所有學校把「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並要按《指引》完成最起碼的任務,就是透過此科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不止於認識)。

不過,在沒人預見的情況下,反國民教育的社會運動在香港激起滔天巨浪,挑起了不少港人、尤其是家長對子女在學校接收有關中國資訊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有「洗腦」成分的戒心。其實,推行《指引》前,在回歸後的多年,不少學校已進行很多國民教育的教學活動,例如在校內升國旗、唱國歌、籌辦國內遊學交流團、課堂內外等活動。過去家長對這些活動的關注很低,多會信任學校的安排而讓子女參與。

免為「國教」加入批判成分

不過,在反國民教育的社會運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後,不少家長對這些他們以前不太注意的「國民教育」教學活動也開始提出疑問;反國民教育運動更在結束絕食和佔領政府總部後,把行動模式轉為「遍地開花」,提醒家長、老師、舊生……,要把關注焦點轉到每一所學校,監察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是否有「洗腦」成分。

挾着社會餘勢,反國民教育的社會運動更要求特區政府不但撤回《指引》,更要制訂純然以公民教育為框架的新教學指引,以批判思考而非情感認同為主,處理與國民身份有關的部分。結果可能是政府要在各學校推行的「國民教育」,與原先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令學生加強對中國的認同(若能做到,也會間接加強學生對現在的中國政權的認同),反會令他們對中國現在的政權增強批判的力度。若政府未能做到,那又會惹來另一波批評和爭議。

因此,現在梁振英擱置《指引》,其實是在為「國民教育」止蝕,因擱置《指引》、並表明不會在以後再制訂任何官方課程指引,至少可防止反國民教育的社會運動進一步的要求,逼政府制訂具批判性的「國民教育」新指引。

同時,梁振英多次強調外界應尊重個別學校的自主和專業判斷,不要干預選擇推行「國民教育」的學校的教學活動。這說法是要讓過去一直都有推行「國民教育」的學校、那些為要提升學生對中國政權的認同感的「國民教育」教學活動可繼續下去,而不會在新的形勢下被迫停止,而要改為有更強批判的成分。

家長對「國教」存戒心

就這一點,擱置《指引》雖未必能令家長不去關注學校的教學有否「洗腦」,因他們已因政府推出《指引》而有了戒心,但那也是政府在此階段所可能做的。以後還要看各方對個別學校的監察能否持續,以及民間是否能凝聚足夠力量迫使政府推行更具批判性的公民教育,以取代現有散於各科的「國民教育」。

對個別學校來說,除了一些身負政治任務的辦學團體外,校方對在學校內繼續搞一些提升學生對國家認同感的教學活動必會猶疑得多,因只要學校內有一兩位家長提出異議,都有可能在校內引起軒然大波。因此,不少學校為了避免爭拗都可能會減少這方面的教學活動。

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一事發展至今,政府原先的目標肯定不能達成,即使作出上述的止蝕,但因來得太遲,故在未來很大可能是那些本已做到的也可能會失掉,結果是得不償失。這事雖只關乎「國民教育」,但卻也可以提醒北京和特區政府,在兩地政治文化差異、香港公民社會自主自發之下,任何妄想以硬銷方式促使港人「人心回歸」的行動,都很大可能會同樣是得不償失的。

戴耀廷

原文: 信報 法治人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3533&cat_id=6&title_id=550099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洗腦魔鬼滲透小學各科


《反洗腦》【本報訊】教育局擱置洗腦國民教育科指引,爸爸媽媽仍不得安枕。國民教育指引要教的,早已滲入小學常識、中文和普通話教科書。香港的小學生,想學中文竟要讀到毛澤東、學普通話要歌頌祖國,常識科教孩子要學習對國旗敬畏、歌頌「祖國萬年強」。小學生學了仍不知愛國,老師只會給了低級的情感評分。書商自我審查,不教負面國情、沒有六四屠城,將中共治下的中國幻化成人人樂業的「盛世」。明天,我們要再重返政府總部,向不全面的教科書表明立場,向片面國民教育說不。記者:倪清江 彭美芳

常識科:「區旗代表香港同胞熱愛祖國」
小學常識科以培生教育出版的《朗文常識》和教育出版社的《今日常識新領域》最「紅」,兩套書市場佔有率料超過一半。課本均是教中國的正面國情,並要教師和家長向學生進行情感評估,甚至學生要自評在學習後愛國心有否提升、教學生區旗是「代表香港同胞熱愛祖國」。

美籍崔琦成「傑出中國人」
《朗文常識》第二版09年出版,每級一套4本,每套均有一至兩本關於國民教育。小一「傳統與文化」一冊的教學解碼,開宗明義指出新一代對國家民族意識薄弱,因此要培養他們了解和欣賞中華民族獨特之處,令他們「對國家民族建立正面印象,以身為祖國一分子而感到自豪」。

本報檢閱全套《朗文常識》教師用書,小二課本介紹香港回歸中國,出版社用紅字提點教師,教導學生區旗上的洋紫荊圖案「代表香港同胞熱愛祖國」;要小三學生祝願國家國慶,出版社給老師的指導答案是「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各方面的發展屢創佳績」。

這課本每冊都強調中國好,如小一課本指「很多中國人都是非常傑出的」,連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人崔琦也列為例子;小五級更列了4宗新中國大事,包括改革開放、加入世貿、首次成功發射載人太空船和北京奧運會,但沒提及影響深遠的10年文革、六四事件等負面國情,要學生思考的問題只有「你最為祖國哪項成就感到驕傲」。

每個單元結束,都要求教師和家長向學生進行情感評估,如有否以國家為榮、歸屬感上升、對國民身份感到自豪。04年版本《朗文常識》仍有殖民地時代資訊,但新版已刪去。

 要學生分享唱國歌心情
教育出版社的《今日常識新領域》全套共有36冊,情況相似,其中二年級「我的祖國」部份內容包括國歌、建國歷史、國旗等,指導老師和學生唱國歌,然後要求學生分享唱國歌的心情,練習評分題目包括「熱愛自己的國家」、「識別自己的國民身份」,評分有三等級,第一等是「做得很好」,次等為「做到了」,最後一等是「要加油呀」,要七歲小朋友評估愛國心。五年級「認識祖國」部份,課文指中國建國後,逐步走上繁榮強盛道路,加入世貿、舉辦08奧運等大事,「代表中國受到國際的認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成就」。
《蘋果》記者

中文科:20頁描述毛澤東聲勢
課堂上不但要唱國歌、還學寫愛國詩,這是今天香港小學生中文課的內容。本報翻查五間出版社的八套中文書,發現七套書的內容以京奧、國慶、太空人楊利偉等主題,引導學生透過對中國的近代成就而認同中國。

培僑書院的自編小五級中文書有20頁內容,描述毛澤東開國大典的聲勢,及他喪子之痛,讓學生感受其人性化的形象。

小學生的中文教材,竟要學習毛澤東的生平。有讀者向本報提供一本由培僑書院提供的小五上(B)冊,第八組課程介紹毛澤東及共產黨建國的作品,《開國大典》描述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上,毛澤東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幕,人民熱烈地呼喊「毛主席萬歲」,毛澤東回應:「人民萬歲」,課文後請學生透過文章,繪畫出當時的情況。
在《青山處處埋忠骨》文中,提到毛澤東長子毛岸英死於朝鮮的沙場上,毛澤東強忍喪子之痛,反映鐵漢柔情。《毛主席在花山》介紹1948年毛澤東在花山村時,和農民的生活,表現親切和諧。

課本又加插口語習作,叫學生談一套喜歡的革命影視作品,令小朋友認同革命及毛澤東的成就。

直接抒情寫愛國詩
另外,在市面五所出版社所出的八套中文書中,只有由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現代中國語文》2006年版,全套內容都沒有當代國情,其餘七套書,包含認識祖國、京奧、祖國生日快樂、上海世博的機械科技等,內容讚揚這些項目的發展,也透過當代的成就,引起小學生的自豪感。

而新亞洲出版社的《新.語文》五年級習作,更要求小朋友模仿愛國詩,運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創作一節詩,表達熱愛祖國的感情。《蘋果》記者

普通話科:唱歌讚頌京奧楊利偉
唱談普通話,唱好新中國。香港小學界流行學習普通話科,由10所不同出版社所出版的11套普通話書,全部一味以歌頌中國的兒歌教小朋友學習普通話,將慶祝國慶、愛我中國、太空人楊利偉等愛國元素融入歌詞內容,向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強行灌輸愛國情感。

歌詞:國旗國旗真美麗
大雅圖書在1999年出版的《大雅普通話》五年級課本,「爸爸」告訴「兒子」,當中國國旗在奧運升起時,連同伴奏的國歌,令爸爸心情非常興奮,而兒子也表現雀躍,爸爸總結:「我們愛自己的國家,就要尊重國旗」。而課後附加國旗童謠,歌詞:「國旗國旗真美麗,五顆星星亮晶晶。看它在天空飄揚,我向國旗敬個禮。」

現時教育局的中國語文及普通話課程指引,並無要求教科書教國旗、國歌、國慶,只建議初小要培養理性、自由、自決、思想開闊等普世價值,初中才培養「愛國心」,高中發展公平、法治等價值觀。不過,記者翻閱教育局提供的11套小學普通話課本,最少有8套課本是以國情學習普通話,提早於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愛國心。

最多國情內容的出版社為培生香港,在06年出版的《目標系列:學好普通話》四年級上冊及2010年出版的《說好普通話》三年級上冊,兩書均以愛中國、08京奧、國慶等為題材,其中《學》指作者夢想飛到北京完京奧夢。

不少普通話教材又以童謠教普通話。香港萬海語言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萬海小學普通話》,以頌揚中國的《歌唱祖國》、慶回歸的《回歸頌》學習普通話。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小學普通話科有冇滲入愛國元素,考驗出版社對教育的使命感,不排除有出版社因不認識共產黨。《蘋果》記者

部份課本國民教育內容
《朗文常識》/培生教育
二年級課文:要學生了解香港區旗意思,指導教師教學生區旗五片花瓣中各有一顆紅色五角星及一條紅色花蕊,代表香港同胞熱愛祖國

《今日常識新領域》/教育出版社
二年級課文:加入世貿及舉辦奧運,代表中國受國際認同,屬於值得我們驕傲的成就
二年級課文:要學生回應最喜歡國歌中哪句歌詞

《小學常識》/新亞洲出版社
二年級課文:以小孩比喻香港、媽媽比喻中國,描述香港回到祖國懷抱
三年級課文:毛澤東自小熱愛國家,年輕時加入共產黨,打敗國民黨
六年級課文:香港背靠祖國享經濟利益,13億人只有十分一人買牛仔褲已大賺

《新.語文》/新亞洲出版社
二年級錄音資料:要學生回答為甚麼媽媽說國歌很有意思?可選答案:動聽、旋律激昂、全國人民要萬眾一心、告訴立國的精神

《新編啟思中國語文》/啟思
四年級課文:太空人楊利偉上太空,作為中國人,我們實在感到光榮和驕傲

《萬海小學普通話》/香港萬海
四年級課文:《國慶到》歌曲歌詞為「太陽照,紅旗飄……升旗儀式很莊嚴……歌頌祖國萬年強」

《學好普通話》/目標出版
四年級課文:《國旗》歌曲歌詞「國旗國旗真美麗,五顆星星亮晶晶」

資料來源:上述書本

原文: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16/18041565

自動跪低 出版社被轟患自律症


出版不全面國情教科書的兩大出版社培生教育和教育出版社,是本港兩大外資書商。出版教科書必須通過教育局審批,為免被「殺書」而血本無歸,出版社都向政治低頭,有批評它們患上「自律症」,以致課本不敢提及負面國情。

培生教育與《金融時報》同屬跨國企業培生(Pearson)集團,過往教科書主要使用朗文品牌,現則多以培生教育品牌。教育出版社1960年創立,在港已逾50年,屬新加坡大眾控股集團旗下。

現時本港主要教科書商不足20間,每套教科書只有三數間出版社出版。培生和教育出版社都屬較有實力的教科書商,是多科中小學教科書主要供應者。

小學各科都有課程指引,教科書必須通過教育審批,才可獲列入適用書目表供學校選購,一旦內容欠妥,便會被彈回,白蝕投資。中學通識科教科書毋須審批,但小學常識科則需要。每遇到負面國情,出版社都避得就避,如中學中史書便避談六四事件。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家長及學校要警惕常識教科書忽略負面國情,他指回歸以後,香港人才真正體驗共產黨統治下的生活,有部份出版界商人因不認識共產黨,導致自我收縮,患上「自律症」,不敢提負面國情。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教育局負責審批出版社的教科書,出版社難免會考慮政府的喜好。他指認識國旗、國徽等知識很重要,為避免狹隘的愛國主義,應在公民教育的框架下教國民教育,「唔係單教小朋友,見到國旗就感到驕傲」。

《蘋果》記者

原文: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16/18041568

學者建議 設校內小組監察教材


人權律師兼教院講師莊耀洸分析現時小學的常識科、普通話及中文教科書,發現內容全屬正面國情,擔心這些教材只會逐漸培養「順民」,長大後盲從附和。他認為未來校方、家長、校長、專家及學生等,要組成校內小組,監察校內所選用的教科書,並建議公開有問題的教材。

莊耀洸認為,有常識書出版社刪除前港督麥理浩及衛奕信的歷史,是倒退的做法。他認為香港人應對港督有認識,因為麥理浩以往的福利政策一直影響香港社福發展,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

莊指近日常出現的港英旗,現時的教科書沒教,該旗幟的構圖中,龍代表中國,獅子代表英國,反映英國租借中國土地的關係。他建議學校教中國國旗外,也應教學生認識台灣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有咁嘅歷史就要提,如果唔係,啲細路見到都唔知乜事」。

教科書內容培養順民
他又指出有常識書把小圈子選舉的行政長官選舉,與選民基礎大得多的立法會及區議會選舉相提並論,做法過於簡化。他擔心,小學教科書未提及完整的事實真相,逐漸培養「順民」,只會盲目附和。

現時多個家長及校友關注組成為學校的壓力小組,莊認為,校內的持份者未來應監察學校採用的教材,必要時把教材放在網絡上公開討論,檢視其準則,應包括內容能否維護小朋友發揮個性等問題。
《蘋果》記者

原文: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16/18041567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張秀賢: 去中國化的元凶是政府


當國教科爭議隨着國教科指引擱置而寂靜下來,但問題依然未解決。過去十五年來,教育當局都不斷改變教育政策,取消中史必修、陰乾中國文學等科目,導致以認識「國家」為名的國民教育科乘勢推行。如何根治國教科後遺症,如何令學生全面認識國情,而不會接受任何偏頗資訊,就是將來的討論重點。

回歸後,董建華政府雖然調整教學語言政策,推行「母語教學」、「普教中」等改革,意圖帶領香港下一代「人心回歸」,可是劣迹斑斑,最後以失敗告終。董建華政府亦於二○○○年以「校本發展」為名,推行科目重組合併,最後令初中中國歷史先被取消初中必修科資格,之後與歷史科、地理科等科目合併成「綜合人文科」,雖則原意是希望令學生可以更有興趣學習歷史,但最後形成「科不成科」的局面,令學生學不到真正需要認識的歷史知識。

其次,中國文學科亦由以往較受歡迎的科目,變成現在的「夕陽科目」,只有百餘間中學(不足一半中學)開設中國文學科作高中選修科。這亦因為政府及教育當局一直撥出大資源至一些實用科目,忽視人文科目所致。此外,昔日中學高考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亦在新高中改革時,變成中國語文科,文化部份則只成為課程中的選修單元。筆者為一文憑試考生,發覺能夠在中文科獲取的文化知識很少,與高考中化科相比,真的相差太遠,課程完全銜接不了。再者,從數據而言,首次報考中史科的考生比率由一九九九年的百分之三十八點五(會考)急跌至去年的百分之十六點四(中學文憑試),而報考中國文學的考生人數亦由以往高考的近四千人,下跌至文憑試的三千人,亦反映到中史及中國文學在政府的教育政策下逐漸衰落。

最近,經常有人批評反國教者,如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學民思潮及教協的意圖是「去中國化」,不讓下一代認識中國。但大家必須要認清一個事實,就是政府才是製造「去中國化」的元凶。認識中國,不代表要認識政權。指摘我們「去中國化」者,請向現屆政府要求提供更多資源推行全面文化及歷史教育,別要再製造「偽命題」,攻擊意見相反之人。

張秀賢
學民思潮發言人

原文: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15/18040260

陳健民﹕假如我們認真地推動國民教育 ——讀《陳獨秀全傳》有感

【明報專訊】國民教育終於擱淺,最少在梁振英任內不能再次啓航。有些反對者認為政府未在宇宙中將國教科消滅,是埋下計時炸彈。筆者認為政府強推國教,是強權,但不容許愛國學校辦國教,同樣是強權。希望大家對抗強權的同時,不要無意中添加了政府的權力。
我認為國教科毋須撤走,但國教指引卻非撤不可。此指引開宗明義,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塑造價值觀和態度,孕育情懷,確立身分認同。這背後反映的是北京和香港「愛國力量」長時期對香港的偏見:香港人受殖民地荼毒,人心尚未回歸。他們看不見港人對內地發生災難時的關切和對李旺陽等違反人權事件的痛心,所反映出的情懷和身分認同。更有甚者,指引在世界範疇談民主、平等、人權等價值,而在國家範疇卻只談理性、歸屬感、愛國心等,而不知民族主義必須在普世價值引導下方能避免狹隘的種族主義。

了解國情 了解黨史
中央以至愛國力量想在香港推行國教,應先考慮從認知層面入手,讓香港孩子完整地了解國情,譬如了解黨史。了解黨史,不如先了解中共創始人陳獨秀先生的生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唐寶林教授,2011年在中文大學出版社的協助下便出版了《陳獨秀全傳》。此書肯定比早前政府資助出版的《中國模式》有公信力,現在還想辦國民教育的學校應好好參考。

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悍將,1904年他辦起《安徽俗話報》,就在報社牆上寫了一副對聯:推倒一時豪傑擴拓萬古心胸。作為北大文科學長,在五四運動期間,他高舉德先生、賽先生的旗幟,透過《新青年》雜誌鼓吹民主和科學。當年魯迅看到辛亥革命並未帶來社會和文化的徹底更新,曾經懷疑、失望、頹唐,以抄寫古碑來讓生命「暗暗地消去」。若不是得到陳獨秀喚醒,不斷催促他在《新青年》發表文章,魯迅也只能在「昏睡中死滅」。當時年輕人心中,陳獨秀、李大釗是「北李南陳、兩大星辰、漫漫長夜、吾輩仰承」。

中國積弊難返,俄羅斯卻傳來十月革命的炮響,陳獨秀開始轉向共產主義思想。但許多人不知的,是早年共產主義思想多從日本和美國傳入。胡適就曾抱怨新青年走向左傾,「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漢譯本」,而此Soviet Russia其實是美國紐約的蘇俄政府辦事處的機關刊物。不僅如此,在《新青年》其中一期的封面上的圖案竟然是照抄美國社會黨的黨徽。此外,由上海中共發起組創刊的《COMMUNIST——共產黨》與當年英國共產黨黨刊——COMMUNIST不僅在形式上完全一樣,在內容上也是大量譯自該刊。今天在香港,像吳康民先生這些老左派,每見港人爭取民主自由都歸咎於外國勢力插手。如果他們理解到中共開山祖師們都從西方汲取革命精神,或者就不用太過仇外。

1921年,陳獨秀與一群熱血青年創立了中國共產黨,但理論上中國未踏入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現實上亦實力不足。在共產國際的主導下,共產黨人其後全面加入國民黨。兩黨在意識形態上分歧甚大,這種國共合作不單同牀異夢,更是各懷鬼胎。但共產黨人應否與國民黨人爭奪領導權,引起黨內和共產國際的爭議。直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陳獨秀深感內外受困,他的秘書回憶說陳獨秀白天去開會,晚上在房子裏轉來轉去,直至深夜,不斷對天長嘆說共產國際的政策令他無所適從。

陳獨秀失勢之後,1929年開始推動「無產階級專政」和「黨內民主」相結合的托洛斯基主義,其中一個原因是托洛斯基批評斯大林和共產國際錯誤指揮,造成中國大革命的失敗,讓陳出了一口烏氣。但斯大林絕不容許黨內出現反對聲音,而由陳獨秀領導、以「中共黨內反對派」自居的托派組織自然受到鎮壓,最終這位中共創辦人被中共開除出黨。但陳獨秀並不以此為憾,因為托派與中共的戰略路線已經愈走愈遠。托派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性持懷疑態度,反對建立聯合戰線,對於「紅軍─農村武裝割據」戰略亦同樣懷疑,陳獨秀還以「土匪」一語侮辱紅軍。托派在鼓吹黨內民主以外,還推動國民會議運動,要求普選國會。今天看來,無論革命理論誰對誰錯,中共否決托派有關黨內、外的民主主張,正是日後中國重重災難的根源。

上好的國民教育素材
不過托派自己亦山頭林立,互相攻訐,爭做正統。結果在內鬥中,陳獨秀精疲力竭,最終被托派排斥。陳獨秀最後一次被國民政府拘補是1932年,包括蔡元培、林語堂等各方才俊聯名向政府求情,但陳獨秀卻視死如歸,在被押解往南京的列車上,「鼾睡達旦,若平居之無事者然」。在法庭上,他雄辯滔滔,認為國家是土地、人民、主權的總和。賣國於外敵,毁壞民權之內政才是叛國。「若認為在野黨反抗不忠於國家或侵害民權的政府黨,而主張推翻其政權,即屬叛國。則古今中外的革命政黨,無不曾經叛國。」今日重聽這段說話,特別是「毁壞民權之內政」亦算叛國,驚覺是上好的國民教育素材!

陳獨秀晚年,寫下不少文章和書信重新肯定他年輕時的民主信念,他認為人類的歷史主要乃是一部民主的發展史,民主是社會進步或倒退的最可信指標。胡適說這是陳獨秀「從苦痛經驗中悟得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內容,特別重要的是反對黨派的自由」。但這位中共創始人的大覺大悟並不為中共欣賞,多年來陳獨秀或被攻擊為右傾機會主義者、反黨、反革命,甚至漢奸叛徒,或者是半遮半掩,不願承認他的歷史地位。
還是撤吧!

假如我們認真地推動國民教育,我們應該利用香港自由的環境,還中共黨史的全貌,最少教導我們的孩子,從中共創始人的思想歷程,了解到民主的可貴。
梁振英如果讀到此文,可能他會說:還是撤吧!

作者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 明報
http://hk.news.yahoo.com/%E9%99%B3%E5%81%A5%E6%B0%91-%E5%81%87%E5%A6%82%E6%88%91%E5%80%91%E8%AA%8D%E7%9C%9F%E5%9C%B0%E6%8E%A8%E5%8B%95%E5%9C%8B%E6%B0%91%E6%95%99%E8%82%B2-%E8%AE%80-%E9%99%B3%E7%8D%A8%E7%A7%80%E5%85%A8%E5%82%B3-%E6%9C%89%E6%84%9F-211008346.html

譚天媚: 為何不好好學中史?


工作的地方,華洋雜處,近期每每談起那鬧得滿城風雨的國民教育,外籍同事均大惑不解:何以香港要搞這不倫不類的國民教育,卻毋須教導中國歷史,「哪有不學自己國家歷史這麼奇怪的」?語塞!

身邊朋友多屬理性之人,但說起國民教育便皺眉頭,慨嘆為何學校不好好教導他們的孩子中華上下那浩瀚歷史?日後孩子不懂引經據典拋書包事小,無法令前事之鑑,變成後事之師,那才是大事。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近日翻看林語堂先生的嘔心力作之一《吾國與吾民》,感慨良多。林先生這部著作在海內外影響巨大,若非他對中國文化、歷史了然於心,怎可能有如此經典?怎能如此透徹分析中國這個國家及其人民?林先生自序首段引用的孔夫子古訓:「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足顯見林先生的襟懷。

今天的香港,某程度上,與當年林語堂先生寫作《吾國與吾民》的時代多有相似,那就是年輕人生長於一個大變革的社會環境內,「紛紜雜糅,幾乎扯碎了青年們脆弱的心靈……這樣的結果,便是一種新的革命情緒」,這是美國作家賽珍珠為林語堂此書所作序言中所描述的民國初期中國。正因為此,旅居美國的林先生用英文寫成的《吾國與吾民》,不但讓西方更好了解中國人、中國文化,也是他自省中國這個國家,其人民及文化的心歷路程。很難想像,不懂得古今,中外融會貫通,此巨著怎可能誕生?又怎可能令後人得益?

請讀一讀林氏名著

香港有著特別的歷史,有著特別的中西匯聚文化。回歸後,香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作為中國的一部份,但又在一國兩制之下,她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等,無一不經受著全新的衝擊,香港要繼續包容,繼續多元,不好好學習,分析自己國家的歷史及文化,國民身份認同真是從何談起?

有心做好教育的特區政府中人,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好好讀一讀《吾國與吾民》,領略「其惟春秋乎」的意義。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 新報
http://www.hkdailynews.com.hk/news.php?id=255442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3辦學團續凍結53萬國教科津貼


【明報專訊】教育局早前宣布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以及將原本專供學校開設國教科的53萬元津貼,改作學校提供德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津貼。天主教香港教區、中華基督教會、聖公會三大辦學團體均表示,會繼續要求學校凍結有關款項,稍後再指示屬校如何運用撥款。

教育局日前宣布擱置官方課程指引,各校在9月開學前已陸續入帳的原有53萬元課程津貼,教育局指學校可以保留作其他德育、公民教育甚至性教育等,津貼的運用不設期限,未動用的津貼餘額可撥入下一學年,直至津貼用完為止。

要求屬校獨立帳目儲存
天主教香港教區、中華基督教會、聖公會三大辦團的代表昨出席教院辦學團體圖片展時,分別表示會要求屬校凍結53萬津貼。天主教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黃若嫻表示,目前要求屬校不要動用該筆款項,並以獨立帳目儲存,希望日後款項用得其所。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學務總監余煊則稱,該會早前已經決定屬校不會開設國教科,對於如何運用該筆津貼,暫時未有定案。他補充,該會將先統整現時小學德育、公民教育等課程,稍後再開會作決定。聖公宗小學監理委員會總幹事謝振強亦表示,稍後將開會討論如何運用撥款。

原文: 明報
http://news.mingpao.com/20121012/gfb1.htm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文傑: 從公民、國民概念看政治教育


國民教育中國民二字的意思很值得我們深究。國民可指國家公民,亦可指國家民族,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政府在零八年推出德育及公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現已「正」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強調公民教育乃國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是沒有必然衝突。但事實上, 兩者之間的關係真的如此「和諧」嗎? 本文將作詳細探討。

公民, 民族, 國家與政治教育
究竟國民二字是指一國的公民,還是國家的民族呢? 無論是公民與民族,這兩個概念皆與國家扯上關係,但是它們各自涉及到的是國家的不同面向,在思考我們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教育模式前,先分別清楚這些概念的意思是必要的。

公民與國家是一種合約式的社會關係,強調的是國家成員的權利與義務,在政治系統中的民主參與,和執行國家權力的政府為民眾提供的各種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在公民概念下的政治教育,著重的是教導同學了解他們的權利與義務,培養他們政治參與的意識,及相關的知識和技巧,和監察政府的重要性。

在民族國家的觀念下,國家就是民族的代言人,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感性的,情感化的。其中所強調的是民族透過國家政治實體的建立,體現民族自決精神,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視整個民族為一命運共同體。民族觀念是建基於民族象徵,文化, 歷史,和血脈種姓等元素上的。在此視野之下的政治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民族概念想像,認知自己的民族是與別不同的、是神聖的,以建構民族身份的認同感。

一國兩制下的政治教育統戰
無論對北京或香港政府來說,促使香港人心回歸,加強中港融合,都是當務之急。在經濟合作,憲制關係,社會融合等載體中,當局的政治教育特別依重民族情感。特首梁振英多番強調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與中國屬於同一命運共同體, 推行國民教育理所當然。而在國民教育的課程指引文件中,政府強調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提倡以情感為依歸的教育,對民主,自由和人權等公民概念雖有提及,但其篇幅遠不如國情(國家情況,情懷,情感)部分,官方的取態無疑是較接近民族國家的概念的。

香港的公民/國民政策
然而,香港政府對永久居民身份的政策是比較偏向公民的概念的。但凡在香港出生或居住滿七年者,不論共民族種族背景,均可成為永久居民。而且現在的香港永久居民中, 除了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國人之外,還有其他族裔的人士,而這些族裔不同於中國的少數民族,他們是中華民族以外的少數族裔。就算是中國大陸的華夏同胞要移民香港,也要先通過兩地政府的行政程序,民族血緣並不是獲得香港永永久居民身份的唯一條件。 由此觀之,直接套用民族國家的框架來解構香港社會,甚至用以制定香港的政治教育政策, 未免跟政府現行的公民政策有所違背。

重新思考公民或國民教育
作為政府的一部分,香港教育系統應該向社會, 香港政府, 還是北京負責呢? 政治教育是影響年輕一代的思想情感的工具,它本身也現存政治體制的產物,反映了領導班子如何看待公民,國民,一國兩制等概念, 反映了他們想推動的政治文化 。一國兩制之下,宏觀的憲制框架的確是已經制定了。 但是至今, 從國民教育的官民紛爭中可以看到現存憲制未必能反映香港人的政治價值觀。要達到政治教育方面的共識,我們必先要思考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公民和國民的概念。

原文: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4451

香港人權監察致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先生公開信:詢問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詳情(2012.10.11)


教育局局長
教育局
香港添馬添美道2號政府總部東翼11樓

公開信:詢問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詳情

吳克儉先生:

欣悉政府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任期內不會再推行課程指引,然而香港人權監察認為決定仍有含混之處有待澄清,特此來函查詢。

一、有否適用的課程架構
教育局指「在專業自決的原則下,如果辦學團體和學校自決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政府和社會人士應予以尊重和信任。學校可自由採納其在專業判斷下認為合適的教學指引和相關教材,政府不作規定,也不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提供任何規定性或官方的課程指引。」 [1]

人權監察就此詢問:
1. 教育局指不會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提供任何規定性或官方的課程指引。若學校推行德育、國民教育及公民教育時,有何參考原則和方向?2008年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是否仍然適用?

2. 若學校推行的德育及國民教育內容偏頗,屬政治宣傳,欠缺批判思考,教育局會如何處理?

二、國民教育配套
3. 局長回應記者詢問若無指引,這科是否不會有視學時,表示「因為擱置的關係,已經沒有官方或規範式的指引存在,所以學校如推行活動時,我們已明確說清楚,教育局不會以這個作為依歸作視學的原則及標準」。

這是否代表教育局仍會就德育及國民教育視學?若會視學,視學的原則和標準為何?

4. 早前政府指53萬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津貼改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津貼,適用於價值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及性教育等,卻欠人權教育及法治教育。當局為何遺漏人權教育及法治教育?在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後,教育局會否增加撥款津貼?若會,將會適用於甚麼範疇?

5. 教育局一直有資助及組織師生大陸國情團或培訓班。在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後,教育局會否繼續撥款組織舉辦上述活動?若會,原因為何?教育局有何措施確保上述活動並非偏頗洗腦,政治宣傳?撥款數額會否增加或減少?若會,原因為何?

6. 教育局一直資助委託團體舉辦大陸國情團、出版教材、舉辦培訓班等,其招標程序、審批準則及檢討成效詳情為何?在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後,教育局會否繼續撥款予委託團體?若會,原因為何?教育局有何措施確保上述活動並非偏頗洗腦或政治宣傳?公眾有否便捷途徑獲得足夠政府資料,用作監察?

7. 國際上,認識國情和如何做國民的知識,開放社會的普遍做法是作為多元公民教育的一部份施教,同時強調公民教育中的人權教育元素,更不會將國民教育變成『一教獨大』,以至背離、邊緣化甚至取代和損害現代公民和人權教育。公眾反對『國教指引』和『國教成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亦是因為這種不良做法。就此,請問教育局、民政事務局和其他政府機構等會否盡速調整國民教育、公民教育及人權教育撥款,避免資源傾斜向所謂『國民教育』?會否繼續貶抑甚至蠶食公民和人權教育資源?詳情如何?

三、重推科目的程序與諮詢
8.今後政府推出任何課程指引(無論是否關乎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或要求學校將某些項目獨立成科,過程中政府當局會有何種制訂、諮詢、開展和推行程序?有否學生、家長、教師及社會人士能夠實質參與的機制和途徑?例如會否改善現行由教育局制訂,課程發展議會就課程發展向政府提供意見的機制,加入學生、家長、教師以至社會人士參與?

9. 教育局會否檢討現時推行公民教育和人權教育是否足夠?教育局有否檢討當局資助、主辦、協辦或提供便利和支持(包括派員充當評判、頒獎、主禮或嘉賓等,又或以任何形式增加其『官方認受性』)的國民教育或學習計劃(如『同根同心香港初中及高小學生內地交流計劃』等)、活動及教材等有否洗腦偏頗,干預學生思想和表達自由,例如不當地要求學生政治認同和投入感情?過往、現在和未來,有哪些中央和內地機構或其相關人員參與國教的工作?詳情如何?

四、國民教育大陸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詳情
局長指「有些人很擔心資料庫中有很多(學生)名稱,如果學校提交教育局,教育局便可得到很多資料,並可進行各項審查。[…]我與同事確認了,在軟件上我們已把這部份刪除了,教育局以往沒有,將來亦不會取走任何學生的個人資料」。[2]

就此,人權監察詢問:

10. 教育局過往有否採用或轉移資料庫已收集的學生個人資料?若有,用途和詳情為何?

11. 教育局會如何處理已收集的學生個人資料,尤其這些資料是違反學生和家長知情同意和其他公平等原則收集和轉移?會否全部銷毀?如會,何時銷毀?

12. 教育局在軟件上刪除了哪些個人資料項目?保留了哪些項目?為何有必要保留這些項目?

13. 教育局會否廢除整個資料庫?若否,原因為何?

14. 人權監察觀察到:香港社會反對政府及學校收集任何市民(尤其學童)個人政治表現、傾向和參與的記錄,更不容任何政府部門、公私營機構或個人,建立或使用便利政治審查或監控的個人或集體資料檔案系統。

教育局是否願意為了釋疑,廢除國民教育大陸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如否,當局有何措施足以回應這些關注?

15. 人權監察擔憂,即使有關資料收集削減至只是按校累積的統計資料,實際上仍會製造壓力,變相逼使學校和老師「交數」,間接督促甚至逼使家長和學生參與「洗腦團」等活動。教育局有何措施釋疑?是否願意廢除國民教育大陸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以消除這些疑慮,並給予學校和老師充分專業自主?如否,當局有何措施足以回應這些關注?

16. 若教育局認為日後仍有必要就國民教育活動收集和使用某些最低限度的學生個人資料,會否諮詢私隱專員、關注團體及公眾,以確保符合私隱權、私隱法例及公眾期望,並納入保障私隱的良好做法,才繼續推行此改良版本的資料庫?在改革整個系統前,當局會否暫停收集資料?若否,當局有何措施足以回應這些關注?

當局若設諮詢,會否包括整個新版本的資料庫系統,包括收集的目的和用途,資料保留、轉移、銷毀和保安等制度?如否,當局有何措施,足以回應這些關注?

17.若私隱專員和公眾認許日後仍有必要就國民教育活動收集和使用某些最低限度的學生個人資料,可否改由學生就讀的學校自行管理和操作,並且只限推行改良版本,在轉校時才將必要和最低度的個人資料隨學生轉移他校,而不必經由教育局或他人?當局有何措施,確保學校不會收集或轉移任何市民(尤其學童)個人政治表現、傾向和參與的資料?

五、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
18. 委員會如何增加有關國民教育的透明度,以釋除公眾疑慮,例如會否建議學校將國民教育教材(特別是工作紙)、評估方法及準則,公開上網,讓學生、家長、校友、其他教師及公眾人士表達意見,提出改善建議?如果會,會否要求於使用前上網,還是使用後一個限期內 (如一個月內)上載學校網頁?

六、公民教育及人權教育
19. 教育局會否按1996年《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基礎上改善多元公民教育,並按《聯合國人權教育和培訓宣言》、《世界人權教育方案》及聯合國「引導兒童熟悉人權概念──循序漸進法」加強人權教育?

20. 教育局會採取甚麼措施,令德育、國民教育及公民教育符合適用於香港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及《兒童權利公約》訂明的人權原則和教育目的?

香港人權監察謹啟
二零一二年十月十一日

註釋:
[1] 政府新聞稿《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正式擱置》2012.10.8
[2] 政府新聞稿《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及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主席與傳媒談話全文》2012.10.8

原文: 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1011

余在思: 呂明才小學陣地巷戰隨想



特區政府就全城關注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獨立成科,以至近日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都曾經三番四次地重申一種說法,就是政策推行並非今天之事,政府在過去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諮詢和研究工作,期間亦沒有遇到任何反對,反而處處聽到支持之聲。因此,這個常常叫人不要將事件政治化的政府,卻率先將事件政治化,並將矛頭指向一些別有用心的政黨、政客或者社運份子,諉過於人。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上述語言「偽」術當然是為了轉移視線,以圖淡化官民之間的矛盾,用「已做了很長時間的諮詢」和「香港長遠利益」作檔箭牌,顛倒是非黑白。明明是廣大市民反對國教科,卻說成是一小撮人從中作梗,破壞社會發展安寧。如此陰謀市民和分化市民的做法,最終只會適得其反。暗設網羅者,到頭來丟在自己所設的網羅中。與民為敵,出賣市民,怎說都不是文明社會所應取的管治王道。

在過去兩個月,我作為沙田呂明才小學的家長,對上述的說法如何在學校的層面運作,眼界大開。同一番說話,出自於一個特首、政務司司長、教育局局長,與出自於一個呂小校長,其中含意想像不同,卻又殊途同歸。當坊間風風火火地反國教科,我起初滿以為一張「唔好搞我個仔」的直幡,在遊行隊伍中飄揚,已能清楚準確地道出了廣大家長走出來反對國民教育的心聲。但大遊行、集會和政總以外及以後,反國教的深耕細作又是另一真章的展現,有說那是陣地戰實不為過。

呂小家長反國教進程:
踏入八月份,反對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了一人一信的行動,家長們可以去信或電郵予校方,查詢校方會否在九月份開辦國教科。當時正值暑假,校方大條理由拖延回覆。但怎拖也得給家長有個交代。校方於是在八月廿一日,以電郵回覆了查詢的家長,將一份會於九月開學日派發的通告事先張揚作回應。通告內容指出,沙田浸信會呂明才小學(下稱「呂小」)將會於九月開學時,便會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此一消息令活在反國教浪潮中心情大起大落的家長們十分憤怒,不理解何以校方甘冒社會之大不韙,仍一意孤行推行國教科。

這封回條不消多說,自然很快便在網絡上流傳。之後數天,呂小便成為媒體報導追訪的紅星。作為家長的我,雖知學校一直走在政府教育政策的最前端,樣樣都要快人一步理想達到。而光從校內樓梯間掛滿各政府要員到訪,甚至溫家寶總理也跟校長握手的照片來看,這理想一直都充分地體現。所以我跟別的家長都大概猜測呂小紅星,早已自動染紅了。再加上後來有校友查證,校長原來是當區委任區議員,這就更加深了外界包括家長猜想校方與政府之間存著不可告人的政治合謀。陰謀論從此高唱入雲。

九月三日,正式的開學日。許多家長專程來到學校門外,為要看個究竟。傳媒也早早到來,守足全日。當天除了校友關注組和反對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的成員外,我碰上了主要的呂小持份者——子女正在學的家長們。這些家長和其子女可堪稱為國教科推行下的苦主,他們自發地列印聯署表格,在校門外搜集家長簽名,訴求簡單不過,就是要求校方儘快召開全校家長會,交待推行國教科的來龍去脈。短短半小時便收集到一百三十多個聯署,並於翌日呈交校方。但這百多位家長的心聲,沒有獲得預期即時的回應。在苦等了整個八月份後仍要再等與校方公開直接的會面對話,家長們自然氣上心頭,對校方處理方法十分不滿。在另一邊的政府總部,由學民思潮發動的佔領行動也開始了四天。一天比一天多人聚集,情緒和意志一天比一天高漲。

群眾的集體行動力真不容輕看,來到九月四日,呂小校方突然召開記者會,向傳媒公開國教科課程,解釋呂小並沒有進行洗腦教育,辦學團體的總幹事也現身其中,最後在不大曉得底蘊下,向大眾好像道出了含糊的「暫緩」二字。再過一天,校方透過學生向家長發放了一張小便條,通報原定於星期五第一堂開展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將會以過去的公民教育科暫代之。這時,家長看來還像被視作局外人,要迂迴地經過傳媒,以及一張便條來繼續揣測校方就國教科的安排。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同日晚上,那位呂小辦學團體浸信會聯合會的總幹事徐牧師,居然在同屬該會的退休牧師朱耀明的陪同下現身政總。我們有不少家長與許多市民一樣,早上上班,下班便到政總集會,一同與反國教運動的市民,經歷與政府角力下變幻的日子。那位總幹事上台準備說話時,大家都屏息靜氣,期待他就呂小開展國教科一事說出一個清楚的「撤」字。但他卻支吾以對,並說了一番仿似帶人遊花園的閒話,就連早上跟傳媒說過呂小會考慮暫緩國教科的說法也吐不出來。他只是重申現在的呂小其實一直本著基督教精神推動德育教育,故此現在計劃推行的國教科,不是政府被形容的洗腦科。總幹事如此說法當然充分反映了他對甚麼是國教科,與及與國教科有關的爭議問題毫無所知。現場群情洶湧,總幹事好像時空錯誤地置身其中一樣。在旁的朱耀明牧師急急來為他解圍,連連的喊「撤」。最後總幹事在面子與形勢下,以個人意見形式表達要全面撤回國教科的立場,並指出會努力在聯會及呂小內推行撤科。

經過了信息混亂與荒誕的兩三天,家長們逼不得已需進一步地組織起來,互通資訊,希望獲得官方及民間任何關於推動國教科的消息,及強烈要求撤科。事態來到九月七日,校方才在校內內聯網,正式公布跟隨辦學團體的指引,暫緩一年推動國教科。我為到之前好像是聯會與校方之間那籠裏雞作反感到可笑。是否因為總幹事在眾目睽睽下脫口而出了未經討論下的「暫緩」,才最終令事件獲得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呢?但無論理由如何,就是來到公布暫緩國教科的那天,家長在開學日聯署希望召開全校家長會的要求,仍未有落實舉行的回應。不過,我們真的認識到市民集體的力量,才是推動改變的關鍵。

一直要等到九月十四日,才經由家教會召開了全校家長會。有關這個家長會召開前,家教會此地無銀要求出席家長簽署同意不可攝影、不可錄音及參與家長必須在經過用證件核實身份後方可內進參與的安排,均令不少家長與及公眾憤怒,感到無理之餘,也感到互信破產。但一班家長們仍然希望把握這次機會,聆聽和交流討論呂小推行國教科的考慮及意見。結果是,全場只是有家教會會長、校監、校長、副校長和辦學團體代表講話,與及選擇性地回應出席家長們的字條發問,家長光聽沒交流地呆坐一個半小時後散會。如此形式化的家長會,沉悶和校方自我保護的程度,遠遠較政府召開的公眾諮詢會更不堪。但不堪還不堪,個半小時的發言,校長總算道出了呂小推國教的原因。從她口中,我聽到了之前在政總公民廣場上聯會總幹事的那段帶人遊花園的閒話再次清晰演繹。校長就國教科的想法,其實不像外界所猜想那種簡單不過的為政權服務而已。她說,其實當初教育局推出課程指引時,便邀請了呂小參與分享會。會後,校長跟老師開會商議,認為國教科課程指引不難辦到,因為課程中所要求的德育部份學校一直有做,加上自回歸後全港也推行的國情教育,也不見得與校方現有的存在很大的差別,而最重要的是,愈早推行課程,便能愈早獲得政府的資源津貼,大有著數。校長說到這裏,我便如夢初醒,了解到校方與教育局在推行國教科時的相互關係是如何起作用的。其中連接點便是那由上而下發放的資助。

教改和校本條例自回歸後不斷削弱辦學團體對學校的管治權力,而學校的運作,亦在政府欠缺長遠的教育政策而變得短視,被逼投入市場競爭的桎梏中。學校為了生存,往往要想出千方百計提昇自己,改善設施,確保評核過關之餘,亦要催谷學生考獲優良成績。在這,問題便來了,學校如何找尋資源來滿足競爭時的所需?其中一個方法,不就是從政府或各項的教育基金中取得嗎?如今,政府在推國教科時,毋須審查,二話不說便每所學校派發五十三萬大元。這筆可觀的津貼,除國民教育科外,校方還可以以千百萬相關理由來運用和轉化之。校長若說呂小一直以來都在推行與國教科沒甚差異的教育內容,現在只須稍稍調節便能輕易取得五十三萬的津貼來用,如意算盤打得響亮,若非有廣大的社會壓力,可想而知,水到渠成,必能成全。

由是觀之,呂小校長與及認同推行國教科的人,應該不會承認和接受國教科是洗腦教育,因為洗腦與否早已在他們辦學時的考慮中被剔出來,尤有甚者,學校的管理者可能在回歸以來大量的國情教育或愛國教育洪流中,漸漸被洗去對清泉的想像,久而久之,一切便變得理所當然,他們也缺乏了對其中內容之反省能力。這就好像一個城市過慣了以發展主義為名的生活時,對發展主義那種非必然性與及所產生的暴力已沒有批判的能力一樣。無怪乎家長們在竭力檢視各科教材時,不斷發現到許多被稱為「染紅了」的內容成份!這真的不是一天煉成,而是經年累月的潛而默化。

一次國教科的社會運動,將一種政治經濟學的想像重新帶回到家長的視野之中。整個香港所經驗的管治,都不全是以大石壓死蟹的模式進行,甚至也不存著宗教般對政權的赤誠效忠。因此目下的校本,其實是充滿各式各樣利益計算的複合體,也是一個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各持份者於其中的角色、位置、權力的黑箱子。當家長和學生開始積極地去介入校內大小不同的組織及決策架構時,想必會令到這個超穩定的黑箱子變得活躍起來,甚至被打開與重組。

我不會說如此變化未來必然諸事皆美,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過份簡化的思考,包括過去做著又沒有人反對的就一定是對的諸想法,以及各種二元對立的陰謀論,在進入陣地巷戰的階段後,將會不斷被實踐所質疑。如此的反國教,將過去的一切都反轉了和翻開了。那是一段我們過去輕忽了過去,唯有在跌跌碰碰中,香港公民社會才會漸漸長大,發展出一種獨立於以利益和政權為本的思考來。

註1:本文刊載於《明報》世紀版,2012年10月11日。由於刊登版面有限,所以編輯作了適度刪減,故在此張貼全文。
註2:圖片來自《星島日報》,2012年9月5日。圖中為浸聯會總幹事徐彼得牧師,站在他左邊則為朱耀明牧師。

原文: 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4448

魯姜: 公民社會靠遍地開花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按:
(少許澄清: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自今年七月以來,一直與多個團體緊密合作,積極參與及支持大聯盟的工作,但大聯盟絕非由家長組所"衍生"。)
----------------------------------------------------------------------------------
公民社會靠遍地開花

魯姜

(信報 2012-10-11)

「國教指引」擱置,梁振英雖強調不會撤科,民間反國教大聯盟則似已經收貨,在立法會新季度開鑼日不會有任何行動。

左派報章報道則突顯特首「希望藉以平息社會爭拗」。其實,政府最希望平息的是:一、遍地開花;二、公民社會現象的出現和普及。

沒有家長關注組的出現,不會有大聯盟的衍生,社會亦不會有爭拗,因為有關指引其實輕舟已過萬重山,若非有《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平地一聲雷,這個道德、國民與公民教育三合一的新猷不可能最後會陰溝裏翻船。

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阮邦耀公開承認:大聯盟鼓吹的「遍地開花」行動將會影響學校運作,家長一旦轉趨積極,透過家教會的參與,與校方的關係很易變得緊張,學校將煩不勝煩,除了教材的選擇,教授的方式和評估的基準將受到擔心的家長及其背後的支持者質疑,學校的一舉一動,如果未經諮詢,極易惹起家長不滿,隨時變成學校內外熱烈討論的話題。

檢視「國教」有否染紅

事實上, 「遍地開花」的行動已經落地生根,家長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聲稱已成立「衛星小組」,繼續研究其他科目的指引和教材有否「染紅」,初步目標是小學的中文科,以及課程指引有六分一是「國民教育」的常識科,因為小學生最易受人「洗腦」。

阮校長本來希望經此「國民教育」擱置一役,學校能回復正常,可以專注教學,實行如特首的呼召—— 「教育回歸教育」,但關注組卻另有打算,且看「遍地開花」的現象會否因特首的一再讓步而逐漸消弭於無形,不致成為日後任何社會現象的成功先例和模仿對象,亦令阮校長等教學人員能放下心頭大石。

教育行政學會主席李少鶴說得更為清楚:「國教」的爭拗令他們感到困擾,「學校連舉辦內地交流活動都怕」。如果擱置指引能平息紛爭,交由學校自決,則這類交流活動可望仍能如常舉行,令主辦單位不致大失預算,因為涉及的學生數以十萬計,收費及資助更是一門惠及中港兩地的極大生意,而且不斷上升,如果爭拗持續不斷,交流活動可能一蹶不振。

反國教運動在學校內可以遍地開花,因為有家長參與,亦有家教會的機制讓他們能名正言順地向校方提出要求,加上教師中亦有不少人對「國教」的理念不表支持,教師團體中教協的會員眾多和動員能力強大,因而有足夠條件在校內落地生根,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

建制中人昧於形勢

在學校以外,遍地開花的現象由傳媒開始,事實上傳媒特別是年輕記者對《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的反感極其強烈,所以批評之聲一呼百應,加上家長關注組的發起人陳惜姿曾是傳媒精英,在行內一向備受尊重,所以不易抹黑,亦隨時變成一呼百應。

後來加入支援的團體及個人已遍及社會不同階層,陳義亦愈來愈高,甚至是社運老鬼也不惜自我犧牲加入絕食行列,大聯盟的出現,令政府不可能不一再讓步,因為大聯盟的雪球愈滾愈大,若不及早「封殺」或「淡出」,最後一定變成全民參與,只要時機成熟,五十甚至一百萬人上街的盛況必會再現。

這次遍及校內校外的公民運動,因為新政府總部已成為公民廣場,令運動變得更有焦點和有長期聚集地點,方便更多人的參加,亦令運動的主題變得更多元化,更強烈鮮明的公民社會意識由是而生。

公民社會的特點是授權和均權。社會中每一個市民都有同等的公民權利,政府的任何決策都須要透過諮詢尋求合理的共識,並且令反對者的公民權利不致受到損害。在「國民教育」爭拗中,家長和學生(學民思潮)的權利過去一向不受尊重,後者發聲年多,仍然未獲社會認同,直至與家長聯手,才令最具影響力的老師組織急起直追,終於掀起一次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

家長和學生這次自發地起來爭取權益,建制派中人不少認為完全是社會不同勢力鬥爭的結果,家長和學生只是受人利用,但這種臆測除了缺乏證據,更重要的是對公民社會興起的趨勢的無知和忽視;今後同類性質的社會運動必會愈來愈多,可供幕後黑手發揮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多。如果不加以及早疏導,一味只懂怪責這些「破壞」勢力的無知和受人操控,社會的矛盾和衝突只會變本加厲。

民間智慧大於官方

今天的公民社會,民間智慧大於官方智慧,民間什麼專才都有,甚至連過去極為罕見真正熟悉政府的官員和幕僚,今天也不愁沒有合適人選可供傳媒訪問,一同發聲論政,政府推出什麼政策,負責設計和推銷的政務官和問責團隊,面對遍布社會的不同民意和專業精英代表,根本不易過關;一旦讓他們找到共通點聯合起來,其勢與力之大,恐怕將不會是一兩個司長局長、甚至特首所能抵擋,所以問責班子不可能沒有政黨的支持,而政黨亦不可能沒有公民的授權,否則一定事倍功半,甚至是隨時節外生枝,半途而廢。

梁特首上任三個月,修正、擱置和撤回前朝政策措施的「果斷」行動亦有幾回,每次的決定相信不單經過內部熱烈討論方才通過,更重要的是民意調查結果的啟示。政府內部持續做的民調不比外間為少,亦應比外間更可信和準確,特別是富爭議性的決策,梁特首已再不可能如曾特首那樣一言堂、並要求行政會議及問責團隊當「橡皮圖章」,對民調方式及民意的變化應會更為重視,因為惟有這樣,才能令政府內部心服口服,這種態度其實符合公民社會的發展,建制派和港共對此當然會感到不滿,因為主動權似要交出,任由民意牽着政府的鼻子走;但特首其實已無選擇,尤其是他有心連任,成為第一屆的民選特首,因此他不會覺得自己在節節退讓,而只是成熟一樣做一樣;所謂成熟,是自覺已充分掌握民意,所謂改變亦只是成熟的最終極表現而已。

魯姜

原文: 信報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3527&cat_id=6&title_id=548609&rtd=44757

練乙錚:唯有去「國」 方可中國


反國教運動擴散、升溫之快,不僅出乎特區政府高層預料,就是筆者及身邊圈子中人的大多數,也感意外;快得幾乎連接收訊息也來不及,遑論理性分析、深 入總結。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飽含「兩制」意識的運動,要找一個明顯的源頭,並不容易,因為年來京港互動的惡性一面,可謂燃點處處,多條引信早已着 火,終於在國教議題上因出現不可理喻的、政府資助編寫的洗腦教材而發生短路。

然而,這個運動,除了本身的具體意義之外,還集中反映 了一個由於梁振英成功上台而激化的「深層矛盾」——大部分港人與北京之間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差異和對立。這個「深層矛盾」,在回歸前後的十多年裏,包 括八九六四之後那幾年,都可用「恐共」二字概括,恐共程度縱有不同,大體皆止於恐懼;不過,由梁上台引致的矛盾激化之後,「恐共」已經發展出「反赤化」運 動和「拒北」思潮。社會如此撕裂,對香港沒有好處,但北京的損失更大,不過,那是咎由自取,因為讓梁上台這一步,毫無疑問是黨內某些高層推動、最後欽准 的。

當初,北京自知港人恐共並非無因,故委出的頭兩任特首都是比較中間的人物,論性格和偏好,儘管心態或是明顯過時,或是略嫌低俗,始終帶 有幾分港人本色。假若香港風調雨順、大陸國泰民安,西環戒急用忍,再加上公務員處事慎微圓滑,以那樣的特首人選,未嘗不可於五十年過渡期的頭十多年裏,稍 減港人恐共心理。可是,事與願違,回歸之後,港資加緊北上導致本地投資衰竭,令多數港人經濟境況持續惡化;大陸方面,則政況每下,極左思想回潮(薄氏以 「紅」謀反,不過是左中之最),京人所言所作,見諸孔慶東郝鐵川的偏激指摘、國家機器瘋狂迫害趙連海李旺陽等,事例繁多,俱與港人觀念格格不入。是以近年 來,港人愈發重視「兩制」分野,情感上跟中共特殊定義的「一國」則愈行愈遠。畢竟,身份不由己,認同可選擇。無論是近年的民調或是香港社會上出現的事件及 思潮,都一再說明這點。諷刺的是,連梁政府也用上了「港人港地」這個極富分離意識的標籤去推銷一個它要民眾相信、自己背後那些地產界支持者卻絕不熱中推行 的政策,結果當然是令「光復上水車站」、「反對割讓東北」等「真正」港人港地運動更振振有辭!

若干年後 北京知錯

本 來,在這種情況底下,北京應該再放軟身段,一早找一個更中性、更包容、思想甚或稍微偏右的人當第三任特首。史書說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但北京並無這種自信。去年底,筆者說過,港人還遠遠未能接受中共黨員或類黨員統治,若梁振英上台,兩制之間失去重要緩衝,中共與大多數港人將正面衝突。這點,現在逐步變成 事實,擺在大家眼前。不過,筆者亦相信,若干年後,北京終會知錯,到頭來總結這段歷史,重新判斷讓梁上台這一筆的時候,大概只需兩個字:極左。

糾正極左,對中共而言,往往難上加難。然而,若港人質之以理,再加群眾運動強大而不懈的壓力,未嘗不可以爭取到一點改善;近日政府在國教事上放棄三年開科死 線,即可見一斑。在這個既是教育問題、亦與政治意識形態不可分割的事情上,港人還有大量的工作可做。反國教運動提出第二階段謂要「遍地開花」,在學校以各 種方法防止洗腦,並要求教育局撤回問題指引之餘,取消整個不倫不類的國教科,等等,無疑有用;但是,正本清源,不僅要消除有害的,還要建立健康的,那就必 須在本地公學裏重建歷史必修科,以助港人下一代身處一制,正確了解大陸上的另一制,以至能更深入認識、認同在此兩制之上大得多的時空裏的一國。

這樣的歷史科目,首先需在「正名」方面花一些功夫,然後才研究要包含什麽內容。冠以什麼名稱好呢?筆者認為,最合適的名稱,應該是「華夏文明史」,因為它最包容,政治上最中性,意義卻最清晰。

在我民族的歷史永恆中,根本概念是「華夏」;相對而言,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之類的政治或行政名辭,指的都是特定時空裏的有限範疇,晚近方始,必亦有終。「華夏」一詞,首先出現在《尚書.周書》中的〈武成〉篇,篇首指明是周武王手筆,其中一句說:「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 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這裏,「華夏」是一個文化、民族概念,是相對於「蠻貊」而言的;所說的「仁人」,指的是更早的華夏領袖。後人註疏,服飾之美謂 之「華」,章典之盛謂之「夏」,都是有關文化、民族的說法,廣闊而無所不包。

專政之下 只有一王

至於「中國」 一詞,來源幾乎和「華夏」一樣久遠,涵義則有點不一樣,政治、政權的意味比較濃,這也可以從文獻裏看出。武王死後,周公輔助他的兒子成王繼位;《尚書.周 書》中的〈康誥〉篇,篇首註明周成王除了寫〈康誥〉,還寫了〈酒誥〉、〈梓材〉兩篇,後者其中一句用了「中國」一辭:「皇天既付中國民越(與)厥(其)疆 土于先王」。

此外,與《尚書》差不多時候面世的《詩經》裏,也出現「中國」這個詞;〈大雅.民勞〉一詩勸勉西周最後的一個君主周厲王:「民 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老百姓太辛苦,應該稍得安息;澤惠中國,就可平定四方)【註】。在這兩處,「中國」一辭的涵義是政治的、行政 的,前者指文王、武王統治的地方,後者指厲王的京畿。稍晚,在《孟子.公孫丑》裏,齊王說:「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我想在我的領地中心地帶為孟子建居 所)。當時的諸侯領地稱「國」,「中國」就是「國中」的意思。文化意義上的「中國」,唐、漢之後才比較常見。歷代史家多以「中國」作為中原皇朝的籠統稱 謂。後來一些外族如北朝的鮮卑、宋代的契丹、女真,在中土建立政權之後,亦以「中國」自居,非無道理。清朝與外國簽訂條約時,自稱「大清」;條約文本裏雖 有「中國」、「中國人」、「中國官」等稱謂,但都是相對「大英」、「大英商民」、「大英屬員」等名稱而言的對外用語(可參見維基文獻網站的《南京條約》原 文)。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其憲法文本亦從頭到尾沒有「中國」這個稱謂。至中共在大陸建國,才在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裏,首次以「中國」作為國 家的正式自我簡稱。由此可見,「華夏」的自稱意味濃,涵義比「中國」廣。

「華夏」精粹 文化價值

誠然,「中 國」本來也是一個很好的名辭。「中」是中庸、中正,不偏頗;「國」是疆界包圍着地域(「或」與「域」古字相通),有守護意義,提供一種安全感覺。可是,共 產黨不講中庸,「中」字變成「以我為中心」;在其專政性格底下,「國」即疆界裏只有一個王。這種意識,用到國際事務上還可以,但用於香港這個多元社會裏去 處理意識形態有關的東西,就令「中國」一辭不大理想,既容易被左派偷換概念,狹義地變成僅指大陸政權,亦同時令右派反胃,引起不必要的反彈,甚至逼出「去中國化」思潮。所以,筆者提議在香港的公學裏設置本國歷史科的時候,冠以華夏文明史這個名稱,內容當然全部以我國為主體,包括古今內外的一切重要事物。

然 而,涵義廣泛之餘,講「華夏文明」,有更重要的一點精神價值,放在香港今天的環境裏,特別容易引起共鳴。有這個精神價值,還得歸功儒家思想。大家知道,古 代有所謂「華夷之辨」,源於部族社會之間的各種矛盾;但到了孔子那裏,便出現升華,成為文化價值之辨,超越了宗族、種族、語言、風俗習慣、身體特徵甚或用 現代人觀點講的基因層次。這個轉變很重要,不妨細說,借孔子講柳下惠的故事作開始。

孔子稱許柳下惠,說他是周朝三大仁人之一,但這和後來的 柳氏「坐懷不亂」說無關。柳下惠在魯國當官,三次給炒魷魚;有人問他,還要呆在魯國麽?他回答說:「以道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 邦?」(當官講原則,到哪裏不炒三次魷魚?當官不講原則,又何必離開自己國家?見《論語.微子》)魯國與周室的血緣和文化關係最深,周室衰微之後,魯就代 表着華夏;柳氏寥寥兩句,不僅明志、點出時弊,還指出要「行道」便不必考慮去留。然而,也是魯國人的孔子自己又如何呢?他周遊列國,最後很失望,曾經說過 要浮海居夷,移民番邦。這兩個故事看似背反,其實是一件事的兩個面:有心行道,便應該三黜而不去;但如果「道不行」,沒希望了,則到所謂蠻夷之地,也許比 留在華夏之邦要好。

後來,唐代的韓愈在他的文章《原道》裏講孔子如何劃分諸侯的華夷屬性:「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 國則中國之。」歸根到底是一個「禮」字,禮的內涵就是「道」,也就是現代人說的「核心價值」。由此可見,「華夏」的精粹是一套文化價值,並不一定依附在某 一片疆土、某一個政權;你認同它,你就屬於華夏,不認同,則頂多是虛有其表,縱處一國,實非一家。今天的香港人,很明白這個說法。

自己國家 理性認識

華 夷有別,其實還有長期的恩怨衝突,原因和「核心價值」不一定有直接關係,也需要深刻認識;認識了,對身處當今之世,大有幫助,因為,從了解華夏文明的格局 層次出發教授國史,有利於理性地引入文明衝突的觀點。古往今來,無論哪一處的文明史,都涉及與周邊其他文明的互動,而互動一定包括武力衝突,此中恩怨對 錯,有時甚難分解判別。在近代殖民主義時期裏,我國是弱者,幾乎完全是受害一方,這點毫無疑問;但在早一點的時期裏,難道華夏就沒有以武力征服其他民族 了?史學家何秉棣曾指出,商殷時代的華夏民族十分尚武,《尚書》裏便有不少華夏領袖訴諸武力對付其他親族、異族的記載。平定諸夏尚且兵戎相見,對待蠻夷就 更不用說。遠古如是,近世只會更甚。舉例說,明末清初,漢人逐步佔據台灣,如果說成是以王道恩威收服了當地食人生番,就未免如一些西洋畫裏的傳教士到達美 洲新大陸,在岸上把十字架高高一舉,即令當地土著虔誠下跪接受白人文明和統治那麼一樣可笑。從文明衝突角度出發,國人包括港人學習歷史,不僅要知道殖民主 義侵華罪行,還要更持平更全面認識本民族與周邊民族關係,學會自省,才能避免像一些極端愛國者一樣,總以為自己人對、別的人錯,不明白為什麽周邊民族古代 都來中國「感恩朝貢」,今天卻甘當美帝卒子。

從認識華夏文明的角度出發,還可以包涵別的文明的觀點,再加上一種時代抽離感,如實地談論一些 敏感題材,如華僑移民史、華僑在海外的生活狀況、給當地帶來的好處和壞處、中國與每一鄰國的疆界糾紛的歷史與現況,等等,都比較不那麼容易招致別國不安。 這樣,香港公校的非華裔學生也更能接受從這個觀點講的歷史。

大體而言,「中國」一辭的政治含義有時過分濃厚,導致人人各自解讀,容易產生誤 會和矛盾;「華夏」一辭,政治上中性得多,能廣泛包容,但涵義卻非常清晰,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或者,如此「去『中國』化」,方能更有效地讓年輕人理性地、 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國家。對大多數教師而言,身處政治對抗的風眼裏,教授有關中國的知識時,也不會感到左右為難,無所適從。

名稱之外,當論的是教學內容。篇幅所限,此方面不日再議。

註:〈大雅.民勞〉的這幾句,筆者是念中一歷史的時候學的,至今記得。當時學校用的一套十冊課本是中大教授黃福鑾編的,十分嚴謹,影響筆者很深,特此為記。黃教授的千金陳黃穗,是香港消委會前總幹事。

《信報》特約評論員

原文: 信報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3527&cat_id=6&title_id=548741

余在思:反國教打巷戰——擱置政策下的應對策略

【明報專訊】編按:由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牽頭關注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爭議,於10月8日暫告一段落: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建議擱置國教科課程指引,並得政府同意。對於反國教人士來說,這場運動仍未結束。

早前,有學校已響應增設國教科,沙田浸信會呂明才小學(下稱「呂小」)是其中一間。在呂小家長、校友關注和行動下,呂小校長宣布在本學年暫緩推行。本地傳道人、專上學院兼任教師余在思,是呂小家長之一;他以呂小家長的身分,詳述這場校內運動如何開始和發展,可為反國教的家長與校友提供參考材料。

在過去兩個月,我作為呂小家長,對語言「偽」術如何在學校的層面運作,可謂眼界大開。同一番話,出自一個特首、政務司長、教育局長,與出自於一個呂小校長,其中含意與想像不同,卻又殊途同歸。

坊間反國教,我起初滿以為只需一張「唔好搞我個仔」的直幡,在遊行隊伍中飄揚,已能清楚準確地道出了廣大家長走出來反對國民教育的心聲。但大遊行、集會和政總以外及以後,反國教的深耕細作又是另一真章的展現,有說那是陣地戰實不為過。
呂小家長反國教進程

8月份,反對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了一人一信行動,去信或電郵予校方,查詢校方會否開辦國教科。當時正值暑假,校方大條理由拖延回覆。但怎拖也得給家長有個交代。校方於是在8月21日,以電郵回覆了查詢的家長,將一份會於9月開學日派發的通告事先張揚作回應。通告內容指出,呂小將會於9月開學時,便會推行國教科。此一消息令活在反國教浪潮中的家長,心情大起大落,也有家長十分憤怒,不理解何以校方甘冒社會之大不韙,仍一意孤行推行國教科。

這封回條不消多說,自然很快便在網絡上流傳。之後數天,呂小就成為媒體報道追訪的「紅星」。我雖知學校一直走在政府教育政策的最前端,樣樣都要快人一步理想達到,而光從校內樓梯間掛滿各政府要員到訪,甚至溫家寶總理也跟校長握手的照片來看,這理想一直都充分地體現。所以我跟別的家長都大概猜測呂小紅星,早已自動染紅了。再加上後來有校友查證,校長原來是當區委任區議員,這就更加深了外界包括家長猜想校方與政府之間存着不可告人的政治合謀。陰謀論從此高唱入雲。

9月3日(開學日),許多家長專程來到學校門外,為要看個究竟。傳媒也早早到來,守足全日。當天除了校友關注組和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的成員外,我碰上了主要的呂小持份者——家長,他們和子女可堪稱苦主。家長自發地列印聯署表格,在校門外收集家長簽名,訴求簡單不過,就是要求校方盡快召開全校家長會,交代推行國教科的來龍去脈。短短半小時就有逾130個聯署,翌日呈交校方。可百多名家長的心聲,沒有獲得預期即時的回應。苦等整個月仍要再等與校方公開直接的會面對話,家長自然氣上心頭,對校方處理方法十分不滿。在另一邊的政府總部,由學民思潮發動的佔領行動也開始了4天。一天比一天多人聚集,情緒和意志一天比一天高漲。

突如其來的呂小記招
群眾的集體行動力真不容輕看,來到9月4日,呂小校長突然召開記者會,向傳媒公開國教科課程,解釋呂小並沒有進行洗腦教育,辦學團體的總幹事也現身其中,最後在不大曉得底蘊下,向大眾好像道出了含糊的「暫緩」二字。再過一天,校方透過學生向家長發放了一張便條,通報原定星期五第一堂開展的國教科,將會以過去的公民教育科暫代之。這時,家長看來還像被視作局外人,要迂迴地經過傳媒,以及一張便條來繼續揣測校方就國教科的安排。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同日晚上,那位呂小辦學團體浸信會聯合會的總幹事徐牧師,居然在同屬該會的退休牧師朱耀明的陪同下現身政總。我們有不少家長與許多市民一樣,早上上班,下班便到政總集會,一同與反國教運動的市民,經歷與政府角力下變幻的日子。總幹事上台準備說話時,期待他就呂小開展國教科一事說出一個清楚的「撤」字,但他卻說了一番恍若帶人遊花園的閒話,就連早上跟傳媒說過呂小考慮暫緩國教科的說法也吐不出來。他只是重申現在的呂小其實一直本着基督教精神推動德育教育,故此現在計劃推行的國教科,不是政府被形容的洗腦科。

總幹事如此說法當然充分反映了他對國教科爭議毫無所知。現場群情洶湧,總幹事好像時空錯誤地置身其中。在旁的朱耀明牧師急急來為他解圍,連連的喊「撤」。最後總幹事在面子與形勢下,以個人意見形式表達要全面撤回國教科的立場,並指出會努力在聯會及呂小內推行撤科。

經過了信息混亂與荒誕的兩三天,家長們逼不得已需進一步地組織起來,互通資訊,希望獲得官方及民間任何關於推動國教科的消息,及強烈要求撤科。事態來到9月7日,校方才在校內的內聯網,正式公布跟隨辦學團體指引,暫緩推行。是否因為總幹事在眾目睽睽下脫口而出了未經討論下的「暫緩」,才最終令事件獲得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呢?無論理由如何,公布暫緩開科那天,家長在開學日聯署希望召開全校家長會的要求,仍未有回應。

家長只能旁聽的「家長會」
一直要等到9月14日,才經由家教會召開了全校家長會。有關這個家長會召開前,家教會此地無銀要求出席家長簽署同意不可攝影、錄音及參與家長必須在經過用證件核實身分後方可內進參與的安排,均令不少家長與及公眾髮指,互信破產。一班家長仍然希望把握這次機會交流。結果是,全場只是有家教會會長、校監、校長、副校長和辦學團體代表講話,以及選擇性地回應出席家長們的字條發問,家長光聽沒交流地呆坐一個半小時後散會。如此形式化的家長會,校方自我保護的程度,遠遠較政府召開的公眾諮詢會更不堪。不過,校長的發言總算道出了呂小推國教原委,其實不像外界所猜想那種簡單不過的為政權服務而已。

校長說,當初教育局推出課程指引時,便開了個分享會;會後,校長跟老師開會商議,認為國教科課程指引不難辦到,因為課程中所要求的德育部分學校一直有做,加上自回歸後全港也推行的國情教育,也不見得與校方現有的有大差別;最重要的是,愈早推行課程,便能愈早獲得政府的資源津貼,大有着數。校長說到這裏,我便如夢初醒,了解到校方與教育局在推行國教科時的相互關係是如何起作用的。其中連接點便是那由上而下發放的資助。

教改和校本條例自回歸後不斷削弱辦學團體對學校的管治權力,而學校的運作,亦在政府欠缺長遠的教育政策而變得短視,被迫投入市場競爭的桎梏中。學校為了生存,往往要想出千方百計提升自己,改善設施,確保評核過關之餘,亦要催谷學生考獲優良成績。問題便來了,學校如何找尋資源來滿足競爭所需?其中一個方法,不就是從政府或各項的教育基金中取得嗎?如今,政府在推國教科時,毋須審查,二話不說便每所學校派發53萬大元。這筆可觀的津貼,除國民教育科外,校方還可用不同理由來運用和轉化。校長若說呂小一直以來都在推行與國教科沒甚差異的教育內容,現在只需稍稍調節便能輕易取得53萬的津貼來用,如意算盤打得響亮,若非有廣大的社會壓力,可想而知,水到渠成,必能成全。

呂小認同了什麼
由是觀之,呂小校長以及認同推行國教科的人,應該不會承認和接受國教科是洗腦教育,因為洗腦與否早已在他們辦學時的考慮中被剔出來,尤有甚者,學校的管理者可能在回歸以來大量的國情教育或愛國教育洪流中,漸漸被洗去對清泉的想像,久而久之,一切便變得理所當然,他們也缺乏了對其中內容之反省能力。這就好像一個城市過慣了以發展主義為名的生活時,對發展主義那種非必然性以及所產生的暴力已沒有批判的能力一樣。無怪乎家長們在竭力檢視各科教材時,不斷發現到許多被稱為「染紅了」的內容成分!這真的不是一天煉成,而是經年累月的潛而默化。

一次國教科的社會運動,將一種政治經濟學的想像重新帶回到家長的視野之中。整個香港所經驗的管治,都不全是以大石壓死蟹的模式進行,甚至也不存着宗教般對政權的赤誠效忠。因此目下的校本,其實是充滿各式各樣利益計算的複合體,也是一個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各持份者於其中的角色、位置、權力的黑箱子。當家長和學生開始積極地去介入校內大小不同的組織及決策架構時,想必會令到這個超穩定的黑箱子變得活躍起來,甚至被打開與重組。
我不會說如此變化未來必然諸事皆美,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過分簡化的思考,包括過去做着又沒有人反對的就一定是對的諸想法,以及各種二元對立的陰謀論,在進入陣地巷戰的階段後,將會不斷被實踐所質疑。如此的反國教,將過去的一切都反轉了和翻開了。那是一段我們過去輕忽了過去,唯有在跌跌碰碰中,香港公民社會才會漸漸長大,發展出一種獨立於以利益和政權為本的思考來。

原文: 明報
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b.cfm?File=20121011%2Fnclvx001%2Fvx001a.txt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政府應撤國民教育科 重推公民和人權教育(10.8新聞稿)

政府應撤國民教育科 重推公民和人權教育
2012年10月8日

香港人權監察就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今日通過「建議政府宣佈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不應要求學校使用指引,亦不應作為視學依據,政府亦接受這些建議,表示謹慎的歡迎,並期望這項擱置是無限期。人權監察認為政府亦應徹底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停止運用行政、活動資助、資源和財政誘因等措施,推行沒有「國教指引」之名、而行染紅之實的「國民教育」。政府應停止資助促銷洗腦團,廢除紅色學習檔案系統,銷毀已違規收集的個人資料。

擱置指引不撤科,滲透式洗腦未除
人權監察必須指出,政府在推出「國教成科」和「國教指引」之前,已藉中港當局的政治影響力、提供活動、資源、財政誘因、視學等措施,溫水煮蛙地在港推行滲透式「國教」洗腦。

人權監察認為政府擱置課程指引,但不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不過是維持推行滲透式洗腦國民教育的現況,包括偏頗教材、國情洗腦團及紅色學生學習檔案等。而教育局手握學校資源分配與監察權力,可影響甚至主導學校,或會造成假自決。

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主席胡紅玉會後表示,委員會認為德育、國民教育及公民教育對學生很重要,在學校自主決定是否開展科目的前提下不應撤科。[1]

人權監察擔憂,委員會並無提出徹底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也無同時叫停政府運用行政、活動資助、資源和財政誘因等措施,推行沒有「國教指引」之名、而行染紅之實的「國民教育」,恐怕只會養虎為患,有助維持現行滲透式的「國教」洗腦,日後形勢轉變,政府或會重推偏頗的「指引」。學校師生家長及公眾仍須保持警覺。

紅色學習檔案製造壓力
教育局今年強制學校上報學生參與大陸學習及交流活動紀錄,家長學生不得拒絕上報紀錄,只可選擇是否將紀錄轉進升讀學校,當中教師須評估學生表現。人權監察批評,即使有關資料削減至只是按校累積的統計資料,仍會製造壓力,變相逼使學校和老師「交數」,間接督促甚至逼使家長和學生參與洗腦團等活動。

紅色學習檔案有違私隱 修訂方案仍否侵權違法
早前教育局透過電子系統要求學校呈交學生參與國民教育活動情況,收集學生的個人資料包括中英文姓名、註冊編號、性別、活動中擔當職位及表現、是否把記錄列印在成績表等,[2]這種收集和轉移缺少知情同意和公平,並且過度收集資料,加上缺乏資料庫的保安要求、保存期、誰人可閱覽資料庫內資料等,[3]有違《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多項保障資料原則,侵犯學生的私隱權,更開創自學齡開始建立市民個人政治傾向敏感檔案的惡劣先例。

教育局今天表示會修改檔案系統,人權監察擔憂這表明政府仍想藉洗腦團等活動洗腦。人權監察因此促請當局停止舉辦洗腦團等活動,並且廢除紅色學習檔案系統,銷毀已違規收集的個人資料。

應推公民教育,加強人權教育
人權監察重申,政府以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取代多元公民教育屬倒退做法。若要香港學生認識國情,應該置於多元公民教育之下,加強人權教育,提倡獨立批判思考,並應符合國際人權公約,如思想和言論自由,培養尊重人權、培養對各自文化的認同及推廣各國、族裔、民族平等教育目的,教材和活動等資源則應客觀多元,在上述的原則下討論黨國民族等基本概念。政府應在1996年未盡完善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基礎上,改善公民教育的指引,參照《世界人權教育方案行動計劃》加強人權教育。

-完-

註釋
[1] 商台《委員會建議擱置國教科指引但不認同撤科》。港台《胡紅玉:將建議政府擱置國教科課程指引》2012.10.8。
[2]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育局記錄學生內地學習資料 家長學生擔心是檢視愛國指標》,2012年9月26日,http://www.hkptu.org/education/?p=6836。
[3]教育局通函第184/2011號,「國民教育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2011年12月14日,http://dusijun.files.wordpress.com/2012/09/edbcm11184c.pdf。

原文: 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108

常識科指引已包含國教

【本報訊】洗腦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學部份與常識科嚴重重叠。常識科六分一內容是國民教育,學生要認識國旗、國徽,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並感到自豪。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未來將關注常識科內容,強調並非全然反對國民教育,只是不接受洗腦內容。

培養學生認同國民身份

教育局編制的常識科課程指引(2011),列出六個範疇:健康與生活、人與環境、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社會與公民、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指引提醒學校應均衡涵蓋六個範疇,讓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和文化,並將培養學生對國民身份認同感、致力貢獻國家和世界列為課程五項宗旨之一,增加學生對國家的了解及歸屬感。
課程分兩個階段,與國教科指引類近。第一階段要學生認識「我的祖國」,包括國旗、國徽、首都和重要國家日子,以及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等;第二階段則要學生了解中國地理和版圖、朝代時序、文化遺產、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重大歷史事件。
坊間的常識教科書內容,部份向學生灌輸形式上的愛國精神,包括視每年十.一國慶為重要日子、尊重和愛護國旗和國徽、觀看升旗時態度要莊重、學會唱國歌;有的將學生是否感到自豪,列為評估準則之一。

鮮魚行下周五上首堂課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召集人陳惜姿表示,該課國教內容佔全科六分一,令人關注。她稱並非凡國情都不可教,「我哋關心有冇洗腦式內容,未來會關注呢科」。
此外,堅持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課的大角嘴鮮魚行學校,教材自編,將於下周五上首課堂,校長梁紀昌稱課程是要抵抗洗腦國教。他批評政府在事件中的表現進退失據,現時是否有指引分別不大。

原文: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09/18036037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及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主席與傳媒談話全文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及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主席胡紅玉今日(十月八日)會見傳媒的談話全文︰

委員會主席:多謝大家今日參加這個新聞簡布會,今早亦見過大家說了少少的撮要,在此我要衷心感謝特首和政務司司長在這件事上給我們很大的空間、信任及自由度。特首亦在一些很關鍵的時刻,提出一些很果斷的引導及作出一些很果斷的決定。這些包括九月八日政策上的大更改,以及後期差不多到我們今天會議的時間,作出一些討論及引導。

  下午我們就今早委員會的討論,我向特首、政務司司長和教育局局長作出匯報,向他們提出今早委員會的所有建議,為他們一一作出述。特首和政府當局亦都全面性接受了那些建議,委員會本身今日討論了什麼及作出什麼決定呢?大家都認為德育、國民教育和公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環節,亦都覺得學生繼續學習亦是理所當然的事。在九月八日政策作出重大修訂之後,提交了一個自決的能力給學校,不再強制規定德育及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亦不設定開科的時間表,這種伸縮能力及自由度符合教育專業的自決原則,委員會支持這個政策上的修訂。

  委員會注意到社會上仍然有意見認為政府一定要撤回整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以及將現時的課程指引撤回或擱置,委員會就以上這幾個問題,在九月二十七日及今早一一討論,亦提出自己的建議。在辦學團體和學校專業自決的原則下,委員會認為政府既不規定學校是否一定要開設,或如何開展或推行該科,亦不應和不必禁止或干預學校自決開科。在這情況下,一方面容許學校開班,另一方面亦都不能禁止的情況下,委員會贊成不應該撤銷這個科目,換言之是不贊成撤科。

  撤科的意義其實很簡單,我們為何不贊成撤科,意思是指既然政策容許而同時不禁止,所以我們不能因此而撤科,希望大家了解,意思是容許同時亦不能夠禁止。容許的範圍是隨便學校用什麼形式去處理,什麼時候開科,亦都容許學校用不同的名稱開科,例如很多學校喜歡,亦較接受用公民教育,這是隨學校自己可以決定。

  原先在今年四月發出的課程指引,部分引起爭議,這些爭議的內容在九月八日修訂政策的時候已抽起,亦讓辦學團體和學校在享有專業自決的原則下,這一科亦不需要獨立成科,而開設時間表等各方面亦是學校自決。換言之,在這情況下,科目的指引本身失去了官方課程的導引能力。所以為了避免更大的爭拗,委員會正式向政府建議擱置該課程指引。大家亦聽到,剛才特首亦接受了,政府不應該要求學校使用該指引,教育局也不應該以指引作為視學的依據。這幾點希望大家很清晰、很清楚了解。

  在擱置指引的問題上,我想解釋清楚,今日開會的委員中有兩位棄權,其他委員接受和贊成擱置的議決,委員會建議教育局公開聲明以上的指引已經擱置。既然指引已經擱置的話,委員會亦不覺得需要作進一步檢討或修訂的建議。如果學校自己可以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我亦希望政府和社會人士可以尊重他們的決定,即容許亦不禁止。如果有學校想開展這個課程的話,我希望大家可以給他們空間,尊重他們的決定,提供一定信任的環境。學校自己亦可採納適合他們的任何指引及相關的教材,政府不會規定,也不再為這科提供任何規定性或官方的課程指引。

  最後,我想再提一提我們希望將這件事的爭拗平息,大家可以增加社會上的互信,亦可讓民間和政府加深各方面的交流,日後可以繼續尋求共識,在教育方面大家可以一起共步,繼續為自己的學子提供一定的機會。

  在此,我最後想多謝教育局給我們的支持,亦多謝各委員,因為我了解每個委員不止需要很多時間,而且要承受很多壓力處理這件事。大家可以最後達到這個結果,我希望在這一件事上可以畫上一個句號。委員會本身日後亦會有一些形式化的問題處理完後,應該盡快解散,多謝大家。

教育局局長:有關的詳情我不在此重覆,不過有兩點我真的很想在此說。首先我衷心的代表教育局誠心多謝委員會主席胡紅玉女士及所有的成員,在短短大約一個月內,他們前後開了六次會議,每一次的會議都是很多小時,很多的工作,很多的投入,而導致今日能夠作出一個整體的決定,這對整個事件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第二,正如剛才行政長官所說,政府全面接納委員會的各項建議,所以在此我特別想就執行這方面有幾點和大家分享。

  第一,在落實接納各個建議的過程中,正式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不再要求學校使用該指引,教育局亦不會以該指引作為視學的依據。這一方面我們會盡快落實執行。第二部分,教育局亦不會就指引作出進一步的檢討和修訂,這亦都很清晰。第三部分,教育局不會再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提供任何規定性或官方的課程指引。我們希望落實委員會的建議後,大家可以建基於這個共識,讓教育的社區專業地自導、自主地推行,亦希望辦學團體及學校可以集中精神,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在此有一點很重要,在教育和社會人士方面,我們剛才也提及到,我們很尊重辦學團體和學校專業自主的原則。

記者:擱置是否無限期擱置?為何到最後都是用「擱置」而不用「撤回」?撤回會否某程度上是對反國教那邊是「跪低」的措施,其實他們已經說過撤回並不代表不准教,學校可自決教授,為何最後都是避開不用撤回這字眼?

委員會主席:剛才你問及何為「擱置」,我想重申提及,因為原本的指引本身已經失去了官方課程的導引功能,而同時間,政府日後不會作出任何規定,亦不會作出任何規定性、官方性的課程指引,這個是十分清晰的。擱置的意思是日後不會有這種課程指引存在。用擱置是因為以前有,現在沒有,所以我們擱置它。同時間,如果我們用「撤回」這名詞,有一種含義我自己認為比較難處理,就是撤回一般需要作出一個評估,看看內容有什麼地方應該保留,有什麼地方不應該保留,而我們已經決定了不做檢討或修訂的話,我們沒有可能作出任何評估,所以擱置是一個很適合的名詞。當然,用「擱置」二字亦有它的來源,因為在九月七日、九月八日,我曾與一些朋友討論,亦有建議我們用「擱置」二字,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接受,擱置的意義是等於現時已經沒有官方指引,日後亦不會有官方指引,這點是非常清楚的。我亦跟大家再解釋一下,我記憶九月八日特首宣布政策修訂時清楚說明,在他任期內他不會修改他的政策,希望大家可以放心。我們純粹為了令大家安心,所以提出擱置指引的建議。我很歡迎、亦很開心聽到今日政府願意接受。

記者:現時擱置指引,是否這科不會有視學,因為即使有視學亦無法參考?另外,擱置指引後,是否以後永遠都不會存在新的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委員會主席:這點我剛才亦回答得很清楚,我們的理解是沒有官方指引,日後亦不會作官方指引的規定,這是十分清楚的。其次,我提及九月八日特首曾經提出在他任期內不會改變這個政策的原因,我相信大家都了解,每一個特首只可以在他任期內給大家作出這個承諾。剛才你好像有另一個問題。

記者:關於視學的部分想問局長,如果沒有指引,這科是否不會有視學?如有學校用擱置了的指引作參考,教育局會否勸諭他們不要這樣做?甚至明確規定他們不要這樣做?

教育局局長:剛才已經提及,因為擱置的關係,已經沒有官方或規範式的指引存在,所以學校如推行活動時,我們已明確說清楚,教育局不會以這個作為依歸作視學的原則及標準,所以大家不需要再擔心這方面。

記者:是否會把一切從教育局網頁落架?網頁是否不會再用?

教育局局長:大家都知道其實這指引已經流傳了一段相當的時間,所以在數碼世界中,我們認為可以做的,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是在文件上清晰說明它已經是擱置了的非官方文件,這個我們一定會做。

記者:是否以後都不會要求學校推行這科?如果有學校仍想採用指引的話,教育局不會不容許?或者如何告知學校如何對待指引?

教育局局長:或者我先回答第二部分,因為這似乎更重要一點。既然沒有了指引,剛才主席都有提到,委員會裏亦討論得很清晰,講明學校可以就自己辦學團體和學校自己的校情和其他的部分,作專業的決定,他們會否繼續舉辦或以什麼形式舉辦,是他自己的主意,他作任何的參考資料,或任何自己創造或發展的指引,自己可以有主導的作用,政府已經沒有任何官方或規範的文件。

記者:……第一個問題還未回答……第一個工作,連指引都要擱置,你會否認為現在的課程是一種失敗?

教育局局長:我會覺得這樣一個重要的課程,雖然有許多年不斷經驗的累積,但今年在推行的時候有許多未能估計的因素,所以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和負責任的教育局,我們真的要很細心去聆聽。大家如回看四月中開始宣布指引,及至五月中有其他執行指引提到,直到七月開始有問題產生,特別是,不幸地,有一份手冊引起很大的恐慌。如果大家計一計,在兩個多月裏面,整個由研究、由委員會成立,由七月二十九日,剛好一個月左右,由七月一日開始,至九月八日一個主要的修訂,然後委員會很積極地就修訂的三個主要項目裏面,逐一逐一跟進,希望用負責任的態度回應有關的社會上不同的意見,我覺得這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亦是施政者應盡量聽取民意,各方面的意見,然後有所回應。

記者:現在那五十三萬怎樣處置?學校可以怎樣用?

教育局局長:其實在上一次委員會,主席清楚表示那五十三萬有多個作用,其中一個作用是為整個課程的當中包含德育、國民教育甚至公民教育或其他有關的課程,對於部分已開展有關活動的學校來說,為使他們可以繼續開展,所以我們寬鬆地將範圍擴大但仍然符合原本的財政依歸,讓學校根據他們的需要自主地運用,學校運用這筆款項時要遵守兩項原則:(1)學校作為辦學團體在使用公帑時,要遵守財務要求和監管;(2)教育局在使用社會資源時要遵守審計和會計方面的要求,學校要特別留意這兩方面的要求。

記者:是否無限期擱置,無限期三個字能否加入當中?

教育局局長:剛才主席已經說得很清楚,我們只能說於任期內不會再推行這方面的課程指引。

記者:這時間宣布擱置,是否怕星期三再有團體包圍政總?

委員會主席:我其實可以跟大家解釋一下,委員會本身的運作由頭至尾都是希望能夠盡快解決這件事,如果問題拖下去,大家的爭議繼續下去的話,亦不是一個健康的做法。我很歡迎亦很開心聽到各方面的意見,亦知道大眾對這件事有很多意見,我認為意見交流是一件好事。我希望就這件事提交今日的報告及建議後,希望大家以現階段作為一個起點,而不是一個終點。教育問題及日後的改革均是很重要的問題,家長、學生及老師都希望參與這些改革及教育活動,我個人希望大家以此作起點,日後繼續將這個交流平台加深,家長及校方可以繼續討論,我認為繼續討論完全是一件好事。我們需要盡快處理問題,而這是一個最快能夠達到目標的方法。因為無須再檢討及修訂,我們的工作因而減少很多,因此今天可以有機會向大家作出匯報。如果大家記得,由特首於九月八日作出政策修訂時,我們已經看到很多事需要因應政策修訂而作出取決,包括沒有官方指引。

記者:這個政策決定可否算是「舉手投降」?

委員會主席:我只簡單說一句,對我們來說,我們希望日後有一個好的環境,讓大家可以繼續討論這些問題,我認為我們不應迴避這些重要的問題,我認為我們可以繼續討論是一件好事。我希望日後這些討論可以繼續,對我來說,亦沒有投降不投降的問題存在,因為社會上有這些意見及爭議,我們必須要處理,委員會的觀點是希望爭拗可以平息,以繼續進行重要的教育工作。

教育局局長:作為一個專業及負責任的政府,我們不是看誰勝誰負,我們是看政策的推行是否能夠達到目標及推行的過程是否順暢,特別是主要的持分者是否能夠充分理解及接受(有關政策),這次於政策的最後推行期,我們聽到很多不同的意見,我們利用特別的方法,透過委員會主動搜集更多不同的意見,而搜集各方面的意見後,我們認為這是最佳的方法。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是一個很重要、學生理所當然需要學習的一個課程,大家對此是沒有異議,但在過程中,大家就課程指引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搜集各方面的意見後,委員會經過很辛苦的討論後,作出最後的決定及建議,這是我們的看法,所以並不存在誰勝誰負的問題。

記者:教育局之後會做什麼?會否將國民教育組的名稱改回為公民教育組?另外,其他配套,例如資料庫會否取消?另外想問胡主席,特首曾說過,委員會需要審視政府提供的建議教材,現時是否仍進行這些工作?委員會仍需要召開多少次會議才會解散?

委員會主席:我先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我的答覆會是很簡短。我們不需要繼續進行檢討或修訂,亦不需要就教材指引作特別的建議,既然已經擱置指引,亦提供自我決定的空間予學校,我們基本上是邀請學校自行決定採用何種教材。

教育局局長:我回答你第一部分的問題,剛才你問及教育局會如何去處理及跟進,我剛才已經提到,既然沒有了官方規定性及強制性的指引,大前提是會交由辦學團體及學校自主決定,將整個自決權交回學校。第二,剛才你提及有關資料庫的問題,藉此機會,我希望就資料庫的問題作出澄清,我們的政策是每年資助約四萬名學生到內地參加學習團,我們唯一有興趣及需要知道的是,大致上每年有多少名學生參與有關活動及參與哪一部分的活動,以跟進這些錢是如何使用及用於何人身上。有些人很擔心資料庫中有很多(學生)名稱,如果學校提交予教育局,教育局便可以得到很多資料,並可進行各項審查,當中有很多擔心與猜忌。為避免這個問題,我與同事已經確認了,在軟件上我們已把這部分刪除了,教育局以往沒有,將來亦不會取走任何學生的個人資料,希望各位將此消息廣為發布,讓各位不用再擔心有關資料庫的問題。

記者:課程發展處的國民教育組會否改名為公民教育組?

教育局局長:這是涉及制度上的問題,你需要給予時間我們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請同時參閱談話全文的英文部分。)


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22時16分

原文: 政府新聞網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210/08/P201210080640.htm

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聲明:肯定群眾力量。未來仍存憂慮


對特首梁振英今日宣布接受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的建議,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認為,政府已回應聯盟及群眾部分訴求,彰顯群眾運動取得的成果。可是,政策仍然留有尾巴,市民必須繼續監察。

大聯盟認為,政府的宣布清楚指出指引已失去官方指引的導引能力,政府不會要求學校使用該指引,不會作出檢討或修訂,而指引也不會成為視學的依據,對學校已再沒有約束力。大聯盟認為指引已經名存實亡,形同虛設,但政府始終堅持不用「撤回」字眼,大聯盟表示失望。

大聯盟認為撤回國教科必須有三個同時出現的原則,包括不設時限性、不獨立成科,以及撤回課程指引。政府在九月八日已回應了首兩項,只餘課程指引部分未有處理。

就政府今日的宣布,大聯盟認為肯定了民間的訴求,包括:
擱置課程指引,並強調指引已失去官方指引的導引能力,不會要求學校使用,不會成為視學依據,對學校沒有約束力
取消「國民教育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內所有學生的個人資料

但政府的政策仍然留有尾巴,現實上洗腦式國民教育也已經化整為零,令人憂慮:
洗腦式國民教育或已滲透各個級別和學科
政府未來可以透過銀彈政策利誘學校開科

因此,大聯盟呼籲市民必須要繼續作出監察,進一步推廣有普世價值的公民教育,而已經成立的校友或家長關注組織以及民間團體,需要繼續發揮「遍地開花」的力量,繼續守護孩子的思想自由。

葉寶琳


原文: 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4422

政府擱置國教指引Q/A


Q: 撤回課程指引的意義?
A: 教育局不會要求學校用國教指引,不會用指引作為視學的依據;解除不想開科學校的官方壓力,教師學校可憑良心教學生。

Q: 政府是否以後不推國教課程指引?
A: 吳克儉: 只能承諾這屆政府任內不推。      
      胡紅玉:每名特首只能就其任期作承諾。      
      梁振英? 閃咗,問唔到。

Q: 為何不撤科?
A: 胡紅玉:不撤科是因為政策現時已經容許學校自決是否開展科目。      
      梁振英:如果有學校開辦科目,社會應尊重和信任校方的決定。      
      場邊故事:胡女士答咗等如冇答,課程指引都是政府政策,不正確的政策便要撤。開校自行開科,即即係染紅學校仍可根據學生有多愛國考試評分。

Q: 撤指引是否杜絕洗腦教育?
A: 不是。染紅或擦鞋學校仍可開科,或借屍還魂以其他名目推行,洗腦教材亦可在不同科目中滲透,國內洗腦學習團仍繼續。

Q: 政府仲有無方法要學校開科?
A: 有。官校仍存逼開科危機。政府亦有陰招對弱勢學校諸多留難,例如每年減少派位,令面臨收生不足、有殺班殺校危機的學校不敢不「自決」開科。小至學校各類非常規撥款,例如拖延校舍維修申請。

Q: 學校若用舊指引如何處理?
A: 吳克儉沒有正面回應,只說學校自行決定用什麼形式進行,自行選擇材料。    
      場邊故事:即係染紅學校仍可以用擱置指引。

Q: 53萬學校資助是否保留?
A: 吳克儉:部分學校已開展課程,或相關活動,不會回收資助。學校用該筆資助仍要受監管及審計。    
      場邊故事:仍要監察政府對53萬的使用指引。

Q: 教育局資料庫是否仍要紀錄學生參加內地洗腦團資料?
A: 吳克儉:教育局只需要知道人數,將修改學校提交紀錄的軟件,刪除學生名單及個人資料。      
      場邊故事:暫仍未確定是否等如學校內部毋須保留紀錄,供日後教育局視學用。

Last but not least
Q:   反國教科運動是否成功?
A: 絕對是,大家的努力,逼令政府由一意孤行,撤銷3年開展限期;梁振英任內不獨立成科;53萬資助學校不限用於國教,可用於公民及德育等活動或科目;擱置課程指引,解除大部分學校開科壓力等等,是反國教科運動重大階段勝利。



撤回課程指引的意義?是否杜絕洗腦教育?政府仲有無方法要學校開科?反國教科運動是否成功? 政府擱置國教指引Q/A一一解答。 圖:梁振英宣布後即閃。電視畫面

原文: 場邊故事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5%A0%B4%E9%82%8A%E6%95%85%E4%BA%8B/%E6%94%BF%E5%BA%9C%E6%93%B1%E7%BD%AE%E5%9C%8B%E6%95%99%E6%8C%87%E5%BC%95qa/476829369015733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回應政府就國教科政策改變(8/10新聞稿)

對於政府今天接納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建議,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認為此舉可以接受,因為新修訂的政策實際上已等同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下架,形同虛設。不過,官方指引雖然消失,我們仍呼籲家長對各項滲透式的教材時刻保持警覺,繼續進行監察工作。

根據政府新修訂,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已失去官方導引能力,不是官方指引,政府不會要求學校使用該指引,也不會成為教育局視學依據,對學校已沒有約束力,教育局並同時刪除國民教育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內的學生個人資料。委員會主席胡紅玉在解釋新措施時形容,學校不但可自決教學內容和教材,甚至連科目名稱也可以更改。我們不明白為何政府始終迴避「撤回」字眼,但觀乎現時實際操作效果,家長關注組認為目前不應再拘泥於個別字眼,而是更需要以積極務實態度,就國民教育科作長遠監察。

事實上,官方指引雖然消失,並不代表國民教育科的尾巴已完全取掉,因為可以預計,日後有極少數學校仍會開辦國民教育科。我們要求這些學校,在開科時必須尊重家長意願,充份與家長保持溝通。家長亦應對各項滲透式的教材時刻保持警覺,組織起來繼續進行監察工作。

家長關注組將繼續進行公司註冊的程序,除長期監察入侵學界的染紅教材,以及協助家長面對已經走進各級教育系統的洗腦教育和活動外,也會著力倡導包括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公義、和平、多元和共融等普世價值的公民教育;協助和支援家長和老師,教育孩子成為世界公民,對社區、國家和世界有全面和多角度的認識,免被困於狹隘的國族主義之下;支援家長培養子女批判和獨立的思考能力;以及研究、分析和監察教育相關政策的制訂和施行。

我們已成立一個衛星小組,積極監察學校紅教材,暫時鎖定小學常識及中文科的染紅教材。此外,家長關注組網頁上的國教版圖亦會繼續更新,呼籲市民繼續留意及報料。我們亦計劃舉辦家長交流會,就不同學校的情況交換消息及分享意見。

反對國民教育科運動開始至今,香港人走過了一條漫長的路,過程殊不容易,其中家長們的歷史性參與,更有份改寫了歷史。誠如我們在「901公民教育開學禮」上所言,這是一場公民覺醒的運動,我們深信,家長們既已覺醒,便不可能再沉睡。未來香港的國民教育方向乃至其他教育政策,端賴香港家長共同監察及發聲,守護孩子,守護香港下一代。

原文: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
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sconcerngroup

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發表聲明


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發表聲明
*****************
下稿代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發出:

  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今日(十月八日)舉行會議後發表以下聲明:

  首先,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一致認為德育、國民和公民教育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並認為全人發展應包括對國家的認識、國民身分的認同,以及對社會多元包容的核心價值的認知。因此,學生接受德育、國民和公民教育是理所當然的。

  委員會支持政府九月八日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政策作出的重大修訂,不再強制規定將「德育及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也不設定開科的時間表,同時又抽起該科課程指引中有關當代國情的部分,並承諾檢視及修訂。上述政策修訂,讓辦學團體和學校可自行決定是否、如何或何時開展這科,符合教育專業自決的原則。因此,委員會認為無須「撤科」。

  委員會注意到社會上仍有意見認為政府必須撤回整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以及把現行課程指引撤回或擱置。委員會就上述問題在九月二十七日及今日的會議上討論,並提出以下建議,期望政府接納和得到社會支持。

  在辦學團體和學校專業自決的原則下,委員會認為政府既不規定辦學團體和學校應否開設或如何開展和推行該科,而政府和社會人士亦不應和不必禁止或阻礙辦學團體和學校自決開科。因此委員會不贊成撤銷「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原先在今年四月發出的課程指引,部分引起爭議的內容在九月八日的修訂下,已被抽起,而在辦學團體和校本專業自決的原則下,「德育及國民教育」不必獨立成科,也不設開科時間表。換言之,該指引本身已失去作為官方課程的導引功能。不過,為免社會仍就指引繼續爭拗,委員會建議正式擱置該課程指引。政府不應要求學校使用該指引,教育局也不應以該指引作為視學的依據。

  委員會建議教育局公開聲明上述指引已經擱置。既然指引已被擱置,委員會不會亦不需對指引作出進一步的檢討或提出修訂建議。

  如果辦學團體和學校自決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政府和社會應予以尊重和信任,學校可自由採納學校在其專業判斷下認為合適的教學指引和相關教材,政府不作規定,也不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提供任何規定性或官方的課程指引。

  委員會認為,有關國民教育的爭議,不單造成分化和衝擊,更對學校運作和教學造成負面影響,這是教育界、家長和社會不願見到的情況。委員會希望透過理性討論,尋求共識,消解不必要的爭論,亦希望能平息爭拗,重建社會上的互信,好讓辦學團體和學校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專業自決教學的方法,以培育學生的全人發展。

備註:兩位委員就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上文第五段)表示棄權。


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9時42分

原文: 政府新聞網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210/08/P201210080553.htm

馬傑偉:血濃於水中國人是否生而愛國?——兼談公民國族主義

拙文見報的星期一,聽聞胡紅玉將交代國民教育的去向,希望能平息爭議。且不拘泥於撤與不撤,國教如何定位、推行,各界藉此契機,還有重要的問題要反思、有大量的工作在面前。無論是學民思潮的青年、是支持推行國教的團體,還是要回答香港人如何認同中國的複雜問題。這個問題,就算不以開展國民教育「必修專科」的方式來回應,教育界以至普羅大眾,也必須面對港人歸屬中國的問題。英殖時代,國族認同聊備一格,懸而不理,反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本土港人認同。今天,不要簡單劃分親中與反共,香港人不分政見也要面對、思考,在香港做一個中國人,應是怎樣的一回事。
在國教爭議的過程,慶幸公眾取得不少共識——
一、愛國有別於愛黨;
二、做國民也要做好公民;
三、讓莘莘學子認識國史與國情,是教育界的時代使命;
四、不應隱惡揚善,要全面了解,認識成就,亦要認識國弊。
以上幾點,我想,正反雙方都會同意,這也是今次爭議在社會共識方面所得到的豐富成果。

血緣國族認同
然而,我在國教爭議的有限參與之中,深感「愛國」討論中還有根深柢固的誤解。常言道,我們都是中國人,血濃於水,所以愛國愛民,賑災扶貧,打倒外敵,義不容辭,天經地義。亦有說,國民身分,植根於DNA深處,愛國,就如愛你的母親。這種基於血脈與血緣的國民概念,普及於公眾,表現於形形色色的場合之中。我知道,很多朋友都認為,血濃於水的愛國情,是不容置疑的。我懇請議員、官員、校長、老師,以及參與國教討論的家長、同學,
藉此機會,停一停、想一想,反思一下這種血緣國族認同的問題。

讓我分享一個小插曲。我在反國教活動發言,指身分認同不一定基於血緣,而是一種選擇。如果有人認為,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因為血濃於水,所以要愛國,要完成甲乙丙丁各種任務,這種想法是落後的,是不文明的。及後,同事傳來電郵,付上一個名為「香港營」的專業團體廣傳各界的通訊,文章由一位麥姓的資深前輩撰寫,不點名地感慨說,我的言論令他心寒。他寫道:「依該位教授說法,一個人認不認自己的國家民族,認不認自己的同胞手足,是個人選擇,毋須因血緣而愛國。教授或許可拋出不少理論著作來認明自己的理性,但此番說話在我聽來卻覑實心寒。」

我並非好辯之士,只想於下文分享學界的一些共識。另一位前輩給我信息,告知該文作者麥先生是位有心人,他參與公務都是出於一番善意。本文不是筆戰,只希望以麥先生同樣的善意,在國教爭論之中,與讀者一起反思一個「血緣」與「國民身分」的重要課題。

互相尊重的社會契約
我想指出的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國族認同,不符文明發展、不利國家與種族之間的和平共存、不能面對多元文化,更是排外、仇外的溫脇,且與人口急劇流動的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然而,這觀念普及於平民百姓,甚至被專業精英所接受。「香港營」就是一群專業人士所組成。有理由相信,特首梁振英或多或少接受這種「天經地義」的國民概念。「血緣愛國」,歸因生物本能,以確保同緣部落的生存,是較為原始的集體求生反應。人類一步一步走向文明,在於互相尊重的社會契約,所以近年國民認同的思潮,已由血緣(ethnic nationalism)轉向公民式的國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前者強調與生俱來、無可選擇、天經地義、生理的必然;後者強調國民的互相尊重、不是同種同族的認同,而是選擇接受社會契約的權利與義務。老實說,血緣國民認同排除異族於外,今天文化多元的社會,幾乎在現實上不可能。而且,請各位想深一層,「流中國人的血就有道義愛國」,此一命題,不可能通過現實理智的考驗。試問,一個長居北京的非漢族國民,他沒有流覑「中國人的血」,他就是次等中國人嗎?大量移居海外的華人,他們或留美、親中,或三四代留法國又不認同中國,他們的血緣,與他們的國民身分,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國民認同,是歷史認知、文化薰陶、累積好感的結果,而非因血緣的自然而然。若真血緣使然,港孩有大漢血統,自然愛國,又何須國教灌輸!

麥先生在「香港營」發表的國民愛國文章,有一段正好說明「血緣國民」的想法是何等的理所當然:「血緣的感情流淌在我們生命的每根血管中,詮釋在我們生活的各個細節裏,它是生物界本能的表現,是人類世界不帶任何附加色彩、最質樸的一種愛,認問這世上誰人可以切斷自己與國家民族的血緣聯繫,不認同自己的國民身分?」

引入「公民國民」這種認同方式
這種「血緣愛國」,往往是無條件的,又往往以「家庭」轉換為「國族」。這種繆思,不少有識之士未經反思就輕易接受。家人自有血緣,但不能輕喻為家/國。國族在歷史長河中飽經風浪,政權起落,人脈交錯,國與族糾纏,政權榮辱扣連民族興衰,血緣愛國,貌似純真,但現實政治何其混雜,無論定義如何寬鬆,也不可能是「最質樸的一種愛」。親人之愛,被挪用於家國之愛,我不是全然反對這種類比,只想指出,「以國為母」,比喻尚可,但以比喻視為血脈之實,難以實現於今天文化多元的國家;當然,共產黨更不應被形容為國人的母親。我們認同中國文化,性質不盡如我們愛父母兄弟。要化解上述「血緣愛國」所出現的種種矛盾,引入「公民國民」這種認同方式,是可取的轉變,這也是學界從歷史驗證與比較研究得出來的共識。愛國不是基於血脈中的「基因」,而是在生活累積出來的親切與自豪。「公民國民」以尊重人性基本為依歸,不是以血緣區分你/我、好/壞、愛/惡。這種「公民國民」,也不純是無所歸屬的普世公民,他/她歸屬於一個國家,認同文化、參與社會,批判不義,願意維護國人的集體尊嚴,在國際社會中為國人爭取平等權益。

麥先生文章結尾是這樣的﹕
「香港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大都市,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在此扎根,有如此胸懷的香港人,難道連自己的國家都容不下,連植於DNA深處的國民身分都可棄如敝履?若真如此,我寧願選擇不文明。」

在未有科學鑑證核實之前,請不要一口咬定DNA深處有國民身分。把國民身分建基於無可選擇的DNA,不如爭取把文明中國建基於公民契約。這些年,不少港人飽經風浪,其實已經以「公民國民」的方式,認同中國人的身分。我相信這種「公民國民」的認同,將會有利於國家的文明進步。

原文: 明報
ttp://news.mingpao.com/20121008/faa1.htm

葉建源:學校可按公民教育指引各自推國教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洛批評,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沒有教育理念,國教科的課程指引是強制學校推行科目,如果需要國民教育,恢復中國歷史科便可。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亦指,吳克儉在事件中的處境尷尬,政治責任大。而政府所指的一旦撤科就是禁止學校推行國民教育的說法是錯誤的,事實上,學校可以沿用德育及公民教育科的指引,各自推行國民教育。

原文: (包含影片)
http://hk.news.yahoo.com/video/%E8%91%89%E5%BB%BA%E6%BA%90-%E5%AD%B8%E6%A0%A1%E5%8F%AF%E6%8C%89%E5%85%AC%E6%B0%91%E6%95%99%E8%82%B2%E6%8C%87%E5%BC%95%E5%90%84%E8%87%AA%E6%8E%A8%E5%9C%8B%E6%95%99-033600195.html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黃謂儒﹕解決「德育及國民教育」當前困境的一些建議


【明報專訊】自2011年教育局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諮詢至今,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曾先後多次致函當局及發表公開信,提出不反對較有系統地推行廣義的國民教育,但對於教育局「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的課程宗旨、學習內容、推行模式以及學習評估等方面均有不同意見。我們多次建議教育局與各界多作溝通,以了解社會人士對於國民教育的不同期望和憂慮,並因應社會現况及學校校情,容許學校專業自決,以多元模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在激烈的民間反對聲音下,政府終於2012年9月8日作出聲明,修改有關政策,容許學校自行決定何時及如何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政府的修訂聲明雖令民間日趨激烈的反對行動暫時冷卻下來,但執委會認為事件並未完全平息,裂縫依然存在,政府倘不妥善處理,隨時再度引發更大的危機。

國民教育爭議的經驗總結
國民教育爭端由最初有關課程的爭議,發展成為對特區政府政策的不滿,再演變成學生和市民的社會運動,持續多時並不斷升溫,令特區政府與整個社會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中的重要經驗及教訓,我認為有必要好好總結,以防同類事件再度發生。

1. 政府未能充分掌握民情,對反對聲音敏感度不足,就國民教育的定位及推行方面的判斷,與社會及民間的看法出現很大分歧。

2. 政府部分官員作風強硬,未能細意聆聽教育專業界的意見、有效回應及疏導社會與市民對於國民教育的疑慮,反而採取高姿態一刀切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激化市民的不安、不滿以至不信任。

3. 由於缺乏良好的溝通及互信,政府與市民的關係距離愈拉愈遠,教育議題的討論未能深入開展,政策諮詢或流於表面,或選擇性公布採用。最後讓政治議題的爭持蓋過一切,政府的管治威信受到嚴重衝擊。

4. 長期爭論和對立造成了社會分化,撕裂學校不同持份者之間和諧無間的關係。辦學團體、校董會、校長、教職員、學生、家長、校友間的相互信任受到衝擊,對香港教育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最可惜的是,普遍市民及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非但未能提高,反而窒礙了公民與國民教育的健康發展,並影響了學校的正常運作。

發展適合香港民情的國民教育
鑑於現階段社會對國民教育意見分歧,造成社會及教育界的矛盾困局,本人深信必須從教育專業角度出發,參考當代國際有關公民教育理論及研究成果,以及不同國家地區的實踐經驗。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就此做了大量的文獻研究及深入探討,找尋適合香港民情的國民教育的可行方案。本人於本年9月27日「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會議上,正式向委員會主席胡紅玉女士提交了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對「德育及公民教育」進一步發展的正面建議,重點如下:

1. 香港作為當代國際都會,應參照國際的教育案例,推行具當代意義的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涵蓋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等不同學習元素。在一個寬廣的課程框架下,不同背景、年齡、能力和興趣的學生將有機會認識各種公民知識、探討各類公民議題,並反思多層次公民角色。

2. 對應全球化發展,具當代意義的公民教育必須更大程度地由公民社會和民族國家伸延至國際社會公民範疇,從而裝備香港新一代學習了解、尊重和融滙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及多元價值(pluralism),以適應國際世界(cosmopolitanism)的多樣挑戰。

3. 公民教育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公民身分的認識(citizenship as status)、公民意願與情感的培養(citizenship as volition and feeling),更重要還有公民素質及實踐的提升(citizenship as competence and practice),讓學生能兼顧理性和感性認識,具備當代公民應有的知識和技能,並作出適切的價值判斷,身體力行公民角色。

4. 配合中國踏上世界舞台及香港回歸中國的歷史發展,國情教育作為公民教育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超越狹隘的民族及國家主義,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歷史事實及國情現况,包括國家、民族、文化的強項和弱項、分析不同觀點,進行多角度獨立思考,體現民主開放、建設批判的愛國精神(democratic and constructive patriotism)。

對政府的期望
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認為,政府作為負責任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當機立斷,從速化解國民教育的當前困境,以實際行動重建溝通,恢復社會信任。我們期望政府能明確宣布取消2012「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重新表明所有學校,包括現已推行以及未有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學校,均可專業自决,按校本需要以多元模式推行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在廣納意見重新制訂「德育及公民教育」指引之前,教育局可暫以2008年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指引為基礎,進行優化及修訂,發展成為適合香港民情並具備當代意義的公民教育課程框架,供學校作參考之用。與此同時,教育局宜為學校提供適切支援,包括教師專業培訓、教學人手及行政配套措施。至於本會早前就「敏感課題」建議教育局建立有關教材庫,減少爭議,惟綜觀社會當前張力,有關德育及公民教育教材的發展,個人認為政府只宜扮演支援角色,避免直接或間接參與教材製作,以釋公眾疑慮。

為香港莘莘學子的福祉、為本地教育的長遠發展,本人深切期望政府能以開放、專業和務實的態度,與學界及社會各界緊密溝通協作,共同建設具香港優勢特色的德育及公民教育,培育愛己愛人、胸襟廣闊、勇於承擔的未來社會棟樑。

作者是香港中學校長會顧問

原文: 明報
http://news.mingpao.com/20121006/faa1h.htm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國教科諮詢無提及要獨立成科


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報告,在傳媒多次催促下終於出爐,距離諮詢期結束,足足相隔一年多。報告有千多頁,當中披露,有405間學校回覆教育局的問卷,佔全港中小學僅三成九,當局亦在諮詢會收集到454份問卷。

教育局表示,大比數的受訪中小學支持國民教育科,但問卷並無問學校是否贊成獨立成科,有七成六學校贊成每周上一兩節課,但可結合其他科或班主任課。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問卷有引導性,避開了爭議題目,批評教育局製造民意,亦質疑為何追現在出報告。

至於評估方式,八成七學校反對打分,三成四認為,評估不應有描述性評語,但諮詢期後出台的課程指引,就用情感來評估學生。

報告又載列了一連串諮詢活動,其中有教育局官員落區出席升小一講座,但主辦的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說,當日根本不是諮詢。

四十多項諮詢活動中,連官員出席電台節目、接受電視訪問,都包括在內,但大部分都無公眾參與。

教育局回應說,諮詢期間收集到好多意見,分析需時,加上要先徵詢法律意見,所以本月才公開諮詢結果。局方又指,曾經致電無回覆問卷的學校,部分未能聯絡到。他們又指,收回的問卷是以整間學校為單位,有一定的代表性。

原文: NOW新聞
http://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47497

誰支持?誰「被諮詢」? 有什麼「被縮細」甚而沒有「被報道」?

國教課程諮詢曝光,在部分報刊「大比數支持」的標題下,實情是支持什麼?誰支持?誰「被諮詢」? 有什麼「被縮細」甚而沒有「被報道」?

國教去年諮詢 9成校支持
「教育局終公開去年諮詢結果,顯示不少教師擔憂該科洗腦,但仍有逾9成學校支持加強國教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報告指出,局方向全港中小學派發問卷,獲約4成學校回覆,分別有逾9成受訪學校認同要加強國教。局方亦向出席諮詢會的校長和教師派發問卷,同樣有逾9成人支持加深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經濟日報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ab692265-7a31-4cec-b2d0-181101f8dabe-536270?section=005

誰「被諮詢」?
升小講座 教局當國教諮詢 31項諮詢活動 僅3面向公眾
「當局去年4個月諮詢期內的工作,涉及31項諮詢活動,其中9項是官員或代表為宣傳政策出席電台或電視節目,另14項是其他團體舉辦、局方派員參與的諮詢活動,只有3項對象是公眾;東區家教會去年舉辦的升小講座亦被列作諮詢活動,但當日並無任何諮詢成分。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直斥「非常離譜」,質疑當局到底是否「真心誠意」向公眾收集意見。葉建源續說,去年已有參加當局舉辦諮詢會的教師投訴,當局所謂「諮詢」實為「介紹」,只於活動尾聲留少許時間,供參加者每人表達30秒意見,當局蒐集意見的誠意備受質疑。」
明報  http://news.mingpao.com/20121005/gna1.htm

學者:諮詢欠誠意「濫竽充數」
「以往官員推銷政策期間,均會出席不同電台或電視節目,向公眾解釋政策內容,但甚少視有關活動為向公眾諮詢的項目。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教育局今次將電視資訊節目納入政府諮詢項目之一,濫竽充數,讓人感覺「無誠意」,因為有關節目通常由官員表達政府立場,而非聆聽市民意見。」
明報  http://news.mingpao.com/20121005/gna3.htm

「去年五月舉行的八場課程諮詢會,逾1500名中小學教師及校長出席,但當局僅收回四百五十四份問卷,四分之一更是由缺席教師於會後補交。」
星島日報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edu/1005go01.html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質疑政府此時公佈結果旨在為指引護航。但部份贊成推科的書面意見格式相似及內容重複;同時反對意見也相當多,反映普遍支持開科之說並不真確。」
「學民思潮黃之鋒批評,大部份公眾意見書反對開科,推翻了林鄭月娥「不推科會使人失望」之說。他又指學校問卷回應率僅三成,反映諮詢不足。」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05/18032980

被揭偏聽左派意見
「在諮詢期內當局參考坊間九間機構的民調,當中五個機構支持開科,如香港研究協會、教聯會等,又派代表出席教聯會、傳統左派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旗下的家長組活動等,令人質疑教育局偏聽。」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05/18032982

9成支持什麼?
「至於去年五月至八月向全港中小學進行的問卷調查,回覆學校則不足四成,問卷詳列國教科五大範疇的學習目標,詢問學校是否同意列入國教科課程內,大部分錄得逾九成的同意率,僅六成四受訪中學認同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課程指引,小學則有八成半同意,兩者支持度均低於該科其餘的個人、家庭及社群範疇。」
「在學校的問卷調查中,分別有五成三受訪小學及六成二受訪中學,不同意該科原定於一二學年及一三學年推行的時間表;五成受訪學校同意每周安排一至兩節推行國教科,但問卷並無詢問學校是否同意獨立成科。」
星島日報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edu/1005go01.html

「教協教育研究部主任張銳輝質疑,諮詢結果反映教局扭曲民意,例如逾九成學校支持普世價值,卻遭解讀為贊成推科,「成份問卷充滿引導性問題,好難唔同意民主、人權等基本理念,但唔等於呢科實踐到。」
三成多學校不贊成利用「描述性評語」來評估學習進度,但指引仍堅持評估情意表現,「用描述評語係必然方法,點走得甩?」他指教局在公眾壓力下交代諮詢結果,毫無誠意,「成件事千瘡百孔,爭議咁大,再一次印證要成份撤回。」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05/18032980

「被消失」的問卷意見: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學校意見問卷部份結果
‧87%同意此科不宜以「打分」形式來反映學習成就。‧34%反對評估使用描述性評語來幫助學生具體掌握進步方向。‧76%贊成每周安排一至兩節課程,但可結合其他科、周會或班主任課。‧28%反對中學課程「國家範疇」的學習內容及要求。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05/18032980

反對意見逐個睇:
「不過,問卷收集到近兩百項的留言意見,大部分均憂慮課程重疊、報喜不報憂、教師支援不足等,更有教師質疑課程未能配合非華語學生需要。」
星島日報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edu/1005go01.html

「不過,亦有受訪學校或個人對國教獨立成科表示保留,包括擔心與現有課程如常識科或通識科重疊、新高中課程緊迫、課程推行太急、內容含糊、教材製作問題、老師培訓及工作量過多問題、以及資源問題等;亦有意見質疑為何要獨立成科,擔心難以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操,以及質疑課程不應歌頌國家,而是要讓學生明白國家的對與錯。有人更擔心科目等同向學生「洗腦」,建議加入六四、民主及異見人士拘禁等事件,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考。」
東方日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1005/00176_025.html

「不過,受訪者提供的補充意見卻包含大堆憂慮,包括課程繁重、教材不足、與通識等科目內容重叠。「洗腦」亦是重要憂慮之一,有人直指:「傑出人物……可以提(異見人士)劉曉波、艾未未、譚作人為代表嗎?……如果我把外交部發言人的話作為反面教材,我是否不夠資格教授這一科呢?」
經濟日報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ab692265-7a31-4cec-b2d0-181101f8dabe-536270?section=005

「至於根據受訪者撰寫的「其他意見」,不少人認為國教科與現有常識、通識科內容重疊,寧重訂歷史為必修科;亦有擔心難以就愛國作情意評估;甚至有人憂慮推科目的是「長官意志」。」
晴報  http://www.skypost.hk/%E6%B8%AF%E8%81%9E/%E6%96%B0%E8%81%9E%E4%BA%8C%E6%A2%9D/20121005/001/%E5%9C%8B%E6%95%99%E5%95%8F%E5%8D%B7%20%E6%95%99%E5%B8%AB%E6%8A%A8%E6%9E%B6%E5%BA%8A%E7%96%8A%E5%B1%8B/37074

「多間學校在諮詢問卷中指出,應把六四、文革等國家重大事件列入課程,也不應與現有學科重叠。在諮詢文件又反映,教育局在諮詢期間偏聽左派團體意見。多間學校批評,課程指引內容偏頗,只歌功頌德,忽略貪污腐敗等陰暗面。
有學校指課程必須加入個人權利範疇,「而非只教學生做順民」。另有意見指,「批判性思考十分重要,所謂理性和務實很容易變成妥協及退讓」。
多間學校相信國情不應凌駕普世價值,「不容因為要『從國家國情角度理解』而讓步或扭曲。」也有建議把民主及人權融入中國課程,而非歸納為世界範疇。 「也有學校擔憂以政治取向或概念作評估「十分危險」,「學生表示不愛黨或不愛國,又是否被評作態度取向或價值觀不正確呢?」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05/18032982


升小講座 教局當國教諮詢 31項諮詢活動 僅3面向公眾 圖: 明報


原文: 場邊故事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5%A0%B4%E9%82%8A%E6%95%85%E4%BA%8B/%E8%AA%B0%E6%94%AF%E6%8C%81%E8%AA%B0%E8%A2%AB%E8%AB%AE%E8%A9%A2-%E6%9C%89%E4%BB%80%E9%BA%BC%E8%A2%AB%E7%B8%AE%E7%B4%B0%E7%94%9A%E8%80%8C%E6%B2%92%E6%9C%89%E8%A2%AB%E5%A0%B1%E9%81%93/475552165810120

教局官員續撐課程指引 陳惜姿失望


【明報專訊】開展國教科委員會主席胡紅玉早前宣布,國教科課程指引已失效。然而,據了解教育局至今仍有官員堅持,經修訂後的課程指引無問題,國教科爭議純因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的《中國模式》教學冊過於偏頗。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對此表示失望,直言教局若再冥頑不靈、維護課程,不利社會平和討論,盼當局從善如流。

據了解,教育局內有意見認為,10/11年度《施政報告》已提出要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因此不存在撤科問題,而且去年就國教科課程指引收集意見期間,主流意見是擔心課程「洗腦」,因此當局在諮詢期後修訂課程指引,包括加入爭議課題、刪減情感評估等內容,已充分回應社會訴求。

指社會反響全因《中國模式》
有官員更形容,國教科指引觸發社會強烈反響,全因一本「唔關我事」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的《中國模式》教學冊過於偏頗,才令課程指引最終被宣告「失效」。至於為何不作第二輪諮詢,教育局深信即使再諮詢,仍無法說服反對者,結果與首輪諮詢無異。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質疑,連胡紅玉、特首梁振英亦就國教科態度相對軟化,不明白何以教局官員仍如「頑石」,令人失望。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亦對有關言論失望,認為《中國模式》手冊只是「引子」,令更多人關注指引的問題,現階段寄望下周一委員會會議帶來「撤科」消息,亦希望局方真正聽取、尊重民意。

明報記者

原文: 明報
http://news.mingpao.com/20121005/gna2.htm

升小講座 教局當國教諮詢 31項諮詢活動 僅3面向公眾


【明報專訊】教育局昨首次發表逾1500頁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及修訂報告》,公開當局去年4個月諮詢期內的工作,涉及31項諮詢活動,其中9項是官員或代表為宣傳政策出席電台或電視節目,另14項是其他團體舉辦、局方派員參與的諮詢活動,只有3項對象是公眾;東區家教會去年舉辦的升小講座亦被列作諮詢活動,但當日並無任何諮詢成分。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直斥「非常離譜」,質疑當局到底是否「真心誠意」向公眾收集意見。

教育局去年5月推出國教科課程指引諮詢稿後,隨即展開4個月諮詢,指引被社會批評「洗腦」。當局於今年4月公布課程指引定稿,聲稱已因應社會擔心課程「洗腦」等作修訂,包括加入爭議事件作教材。教育局由去年8月諮詢結束至今,相隔逾1年才首次公開所有諮詢資料,包括諮詢期內的諮詢工作詳情、學校問卷及諮詢會問卷調查結果、以及千多份書面意見等。根據報告,教育局官員及課程專責委員會成員,在去年諮詢期間,共參與31項諮詢活動。教育局去年曾舉辦的5項活動,包括9場草擬階段焦點小組訪談、8場課程諮詢會等,全部只供辦學團體、學校議會、地區家長會等代表參與。至於11項「其他公開諮詢活動」,9項是政府或專責委員會成員,出席電台或電視節目宣傳政策,例如港台節目《千禧年代》、無綫電視《都市閒情》等(見表)。

出席電台電視亦當諮詢

另外,報告同時列出14項課程專責委員會或教育局代表出席的教育界諮詢活動,但只有由教協、教院及青年事務委員會舉辦的諮詢活動列明對象是公眾,其餘對象多是學界人士、以至公民教育委員會等諮詢組織成員。其中一項國教科諮詢活動由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在去年7月23日舉辦,名為「知己知彼,成竹在胸」的升小講座。該會主席趙明接受本報查詢時大感意外,直言「咁得意?無人講過係做諮詢喎。」

主辦者:講座無任何諮詢

他解釋,活動已連續舉辦數年,去年邀得區內十多間小學代表到場介紹學校,共有300名家長出席,強調當日並無涉及任何國教科諮詢。他亦稱,根據當日活動程序,活動嘉賓包括香港醫學會代表陳以誠醫生、漢華中學(小學部)副校長歐惠珊、聖公會柴灣聖米迦勒小學校長呂秀鳳等,並無任何專責委員會成員或教育局官員出席,懷疑是當局誤將講座納入諮詢活動。

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批評,當局將全無提及國教科活動列入諮詢活動,是「非常離譜」;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直斥當局無誠意諮詢,做法極之不審慎。葉建源續說,去年已有參加當局舉辦諮詢會的教師投訴,當局所謂「諮詢」實為「介紹」,只於活動尾聲留少許時間,供參加者每人表達30秒意見,當局蒐集意見的誠意備受質疑。

原文: 明報
http://news.mingpao.com/20121005/gna1.htm

家長有權為子女拒絕國民教育


國際人權公約列明家長有權為子女選擇符合其信仰之宗教及道德教育。本港國民教育着重培養國家情感,屬倫理、信仰及道德範疇,若學校開辦,家長應有權為其子女選擇是否修讀。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三)條訂明「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的教育種類有優先選擇權」。

《基本法》第三十九條確定適用於香港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繼續有效。前者第十八(四)條指締約國「尊重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確保子女接受符合其本人信仰之宗教及道德教育之自由」。後者第十三(三)條規定締約國「尊重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為子女選擇符合國家所規定或認可最低教育標準之非公立學校,及確保子女接受符合其本人信仰之宗教及道德教育之自由」。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委員會亦在一九九九年第十三號「一般性意見」說明締約國應「尊重父母和監護人自由,保證其子女能按其信仰接受宗教和道德教育」。若開辦特定宗教、信仰或道德教育,「必須以不帶偏見的客觀方式進行,尊重見解、良心和言論自由」,並「遵守不歧視規定,或提供滿足父母和監護人願望的備選辦法」。由此可見,政府推行任何道德教育,必須尊重家長選擇權。

以英國為例,英國中學的性教育是必修課程,同時有選修部份。據《教育法令》第四○三條,性教育宗旨是鼓勵學生重視道德考慮及家庭生活價值,具體闡述是「認識婚姻性質、家庭生活重要性及生兒育女」,同時訂明應按該學生年齡、宗教及文化背景,保障學童避免接受教授不恰當教育及教材。第四○四條則要求學校必須有性教育書面政策聲明,以供家長查閱及免費索取。而據第四○五條,家長有權為子女退修性教育選修部份。可見英國家長仍可按其自身信仰,替子女選擇是否接受部份道德教育。

在香港,公民教育德育化,國民教育與德育教育綑綁,中港官員一直強調國民教育乃天經地義。二○一二年四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培養學生品德及國民質素,包括堅毅、誠信、責任感、尊重、國民身份認同、愛國心、文化承傳、平等、人權等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可見國民教育屬道德範疇,公約賦予家長選擇權適用於此,英國家長可替子女選擇退修道德教育的做法亦值得參考。若學生或家長不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中華民國才繼承中國文化道統,而不認同課程所指的國民身份,拒絕向五星旗致敬,又或相信馬克思主義,堅持工人無祖國,國家是階級壓迫機器,可惡而不可愛,這亦屬信仰範疇。家長應有權基於信仰,為其子女選擇是否修讀該國民教育或參與相關課外活動。固然,若學校不跟從以情引發民族主義的國民教育,摒棄偏頗教材和紅色大陸灌輸團,而着重以客觀持平批判角度探索中國,家長難言有權退選此科。

莊耀洸律師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專任導師

徐嘉穎
人權教育工作者

原文: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05/18032370

國教課程諮詢兩問卷首「曝光」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教育局昨全面公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去年課程諮詢資料,包括逾千份意見書及兩次分別通過課程諮詢會及全港學校進行的問卷調查,兩次調查均顯示教育界及學校支持開設國教科,惟收集的大部分文字意見,均反對獨立成科、質疑課程重疊及缺乏敏感議題等。對於課程,有教育界人士批評當局諮詢有傾向性,無法說服市民。

  教育局昨全面公開去年五月至九月的諮詢期內,就國教科課程指引收集的諮詢結果,整份匯編包括逾一千份交給教育局及國教科專責委員會的意見書,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收集的意見、報章專欄,而去年當局分別通過八場課程諮詢會,以及向全港學校發出問卷的調查結果亦首度曝光。

  去年五月舉行的八場課程諮詢會,逾一千五百名中小學教師及校長出席,但當局僅收回四百五十四份問卷,四分之一更是由缺席教師於會後補交。

  調查發現,六成七人同意以科目方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認同國教科課程指引初稿的架構內容、實施策略及評估的同意率均逾六成。不過,問卷收集到近兩百項的留言意見,大部分均憂慮課程重疊、報喜不報憂、教師支援不足等,更有教師質疑課程未能配合非華語學生需要。

  至於去年五月至八月向全港中小學進行的問卷調查,回覆學校則不足四成,問卷詳列國教科五大範疇的學習目標,詢問學校是否同意列入國教科課程內,大部分錄得逾九成的同意率,僅六成四受訪中學認同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課程指引,小學則有八成半同意,兩者支持度均低於該科其餘的個人、家庭及社群範疇。

  在學校的問卷調查中,分別有五成三受訪小學及六成二受訪中學,不同意該科原定於一二學年及一三學年推行的時間表;五成受訪學校同意每周安排一至兩節推行國教科,但問卷並無詢問學校是否同意獨立成科。

  教育局發言人解釋,課程容許學校以課時安排國教科,問卷旨在收集學校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的經驗,當局在整理意見時,已把課程指引重新修訂,並於今年四月公布指引定稿,發言人表示,當時未預視國民教育爭議演變成社會運動,強調考慮日後優化諮詢程序。

  候任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當局諮詢的問卷設計有傾向性,忽視反對國教科的教師意見,「現在看來,當局諮詢結果不是一面倒支持,甚至反對聲音佔多。」他坦言當局現在才公開諮詢資料,已無法改變反對國教科的民意。


原文: 星島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8%AB%AE%E8%A9%A2%E5%85%A9%E5%95%8F%E5%8D%B7%E9%A6%96-%E6%9B%9D%E5%85%89-223000026.html

國民教育[扮諮詢]報告現身@時事全方位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及修訂報告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及修訂報告

第一章﹕「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的成立及課程諮詢概述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9088/MNE_consultation_Report_ch-1.pdf

第三章﹕課程的修訂及回應措施及〈附錄1〉「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會 問卷調查
http://cd.edb.gov.hk/wcms/9051/MNE_consultation_Report_ch-3nApp1.pdf

〈附錄2〉「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 學校問卷調查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9088/MNE_consultation_Report_App2.pdf

〈附錄3〉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文件及以電郵、傳真、信件等途徑致專責委員會/教育局的意見
http://cd.edb.gov.hk/wcms/9051/MNE_consultation_Report_App3.pdf


原文: 教育局網站

優教基金無意中止資助通識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國民教育爭議不絕,創意通識聯盟引述消息指,優質教育基金將斷截通識教育的資助申請,改而「軟性推行國民教育」。教育局嚴正回應表明,無意圖斷截學界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或減少對通識科的支援及資助,而優質教育基金亦絕對無意中止對學校發展通識科的津貼及資助。

  據悉創意通識聯盟接獲消息,指教育局及優質教育基金或將斷截所有以通識科為主題計畫的資助申請,「繼而軟性推行國民教育」,形容對此感到震驚,要求當局回應。聯盟指,通識科不屬於優質教育基金的「優先主題」,而基金的成功申請個案中,不足一成是通識科相關項目,與國民教育項目申請成功率相差甚遠,不少學校因申請通識資助的成功率低而卻步。

  教育局回應指,絕無無意圖斷截學界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或在任何方面減少對通識科的支援,而優質教育基金亦無意中止對學校在發展通識科的津貼及資助。當局指,優質教育基金一直歡迎學校按校本需要提出申請,鼓勵任何能提升學生學習質素的計畫,從未有任何政策改變,而基金擁有完善機制確保申請符合學習目的、質素、有效資源運用等準則,「優先主題」是按每年所需的發展而定,包括通識科等「其他主題」項目均獲專業判斷及評審。

  教育局又指,一直致力為學校推行通識科提供專業培訓,本學年提供六千個教師培訓名額,亦提供研討會、工作坊、課程發展訪談等校本支援、開發「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並繼續發放「通識教育科課程支援津貼」,強調支援通識科從未間斷。

原文: 星島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E5%84%AA%E6%95%99%E5%9F%BA%E9%87%91%E7%84%A1%E6%84%8F%E4%B8%AD%E6%AD%A2%E8%B3%87%E5%8A%A9%E9%80%9A%E8%AD%98-223000483.html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黃克廉﹕撤課程指引,還要撤去配套措施


【明報專訊】反對偏頗的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和反對國民教育絕對是兩碼子事。對於質疑反對國教科者為什麼不容許學生多認識國情,當中有部分是刻意誤導,有部分卻是對學校教育的狀况不了解,所以若不說清楚支持什麼及反對什麼,若不將爭辯的論題放在學校的現况中考慮,爭辯便會流於不對焦及自說自話。

香港的中小學課程中,小學的中文、中史、社會、常識科,中學的中文、中史、地理、中國文學與文化科,一向都有有關中國國情的內容。但隨着近年的學制及課程改革,不少科目合併、刪減、由必修變主修,在教育局的策劃下,相關科目的分量及修讀人數,確實是大幅下降。即使高中新設的通識科有超過六分之一的內容是現代中國,但也只集中於認識中國的近年發展,有所不足。但並沒有引起教育界及社會認為不應推動國民教育的聲音,教協甚至在這背景下提出應加強國民教育,讓下一代能更全面認識國家的文化、文學、歷史、地理。
為什麼這兩年卻發酵出一場反國教科的運動呢?表面是一本偏頗的國民教育手冊令群眾嘩然,但不可忽略的,是導火線背後的兩個關鍵因素,衝擊了香港市民所珍惜的核心價值,令大眾對政府推行這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產生疑慮,甚至恐懼。

5年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向上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明言要「進行國民教育」,2011年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說「國民教育」是「必要的洗腦」,到暑假9萬名市民參加了反對國民教育科遊行後,中央報刊《環球時報》社評向香港施壓,提出:「開設這門課是必須的……相信香港特區政府不會在搞不搞國民教育這一原則性問題上向反對者讓步。」可惜,雖然基本法規定了一國兩制之下,除了國防及外交事務,香港特區可依法制定政策及進行管理香港,對這針對香港教育一連串的干預,特區政府卻不吭一聲去維護「小憲法」所賦予港人的權利。這令港人醒覺,不能單靠香港政府,而需發聲去保衛自己的權利。

行政手段凌駕教育專業

從另一個層面看,政府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手法,從諮詢過程、課程指引及政府所資助製作的教材來看,確存在粗疏及質素低下的問題。但即使改善了用詞,完善了程序,也沒法掩蓋教育局為了履行推動國教科的任務,不惜以行政手段,凌駕教育專業之上,並且將控制之手,巨細無遺地伸進不同的教學環節當中。這包括﹕
1. 包攬了教師培訓的工作,主辦大部分的培訓工作坊及資助教師北上進行認識國情的交流團;
2. 透過課程指引,建議多元化的評估,例如:口頭提問、教師觀察、學生自評互評、專題研習等,去評估學生能否做到包括培養孩子的國民身分認同等課程目標,起了監控學生情感及價值觀的作用;
3. 53萬元預支到學校戶口滿是利誘的色彩,雖然在環境所迫之下,改為讓學校更大自由度去運用,但我們仍要問黑箱作業式地批出北上團、紅教材的資助如何保證不會錯下去?為什麼多個教育領域都有資源不足情况下,政府可以豪擲6億港元,這是誰可以下的決定?
4. 中小學的持份者每年填答「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屬教育局自評政策,由學生填寫的部分,加入了要求回答對國家認同的內容,如「人民有熱愛國家的義務」、「即使人民認為國家所做的不對,他們也應該支持國家」等問題,充滿引導性的設計,對中小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5. 教育局上學年設立了「國民教育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要求學校呈交參加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的學生個人資料,讓教育局檢視及掌握狀况,更有侵犯學生私隱和人權的嫌疑。

特首梁振英說,不要只談「撤」與「不撤」。我卻想向他進一言,若想真心誠意的「讓教育歸教育」,必須撤回該科的課程指引,還應將由國民教育課程所衍生的各項配套,包括包攬式的教師培訓、利誘式的資助模式、監控式的評估指引、情意問卷及活動資料庫也一併撤去。在其後的公民教育範疇上,引入真正的開放諮詢、專業作決的模式,才會有多元包容的教育政策的釐訂,才會教育出對國家有全面認知,有獨立批判思考,有自主愛國情操的學生。

作者是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

原文: 明報
http://hk.news.yahoo.com/%E9%BB%83%E5%85%8B%E5%BB%89-%E6%92%A4%E8%AA%B2%E7%A8%8B%E6%8C%87%E5%BC%95-%E9%82%84%E8%A6%81%E6%92%A4%E5%8E%BB%E9%85%8D%E5%A5%97%E6%8E%AA%E6%96%BD-212927500.html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國民教育:過去、現在、未來」研討會


主持︰區家麟
編導︰葉雅媛、陸宇光

出席嘉賓:
谷淑美 /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許寶強 /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梁恩榮 /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
曾榮光 / 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
陳惜姿 /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
黄瑞紅 /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
張秀賢 / 學民思潮代表
黃克廉 /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鄧飛 /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
鄒秉恩 / 教育評議會
劉錦民 / 教育評議會
劉修妍校長
林湘雲先生
狄志遠先生
黃寶財教授
趙明 / 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
奚炳松 / 觀塘區家長教師會聯會
梁勞露娟 / 黃大仙區家長教師會聯會
何瑞眉 / 元朗區家長教師會聯會
張淑娟 / 北區家長教師會聯會

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
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1%2Fopenline_openview&d=2012-10-01&p=1069&e=192925&m=episode

學者:國教課程發展欠透明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上周建議把現有課程指引「失效」,令國民教育爭議再度引起關注。多名學者昨出席香港電台舉行的國教研討會,認為國教科爭議源於課程強調「大一統」的國民身分認同,而課程發展不透明及不公開,未有諮詢家長與學生。

  港台昨在國慶日把三小時的「峰煙」節目改為國民教育研討會,邀請學者、教育界、家長與師生參與。與會的多名學者質疑,當局預設了港人國民身分認同不足,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谷淑美指,「中國人」與「香港人」身分並非零和的二元思維,「很多矛盾不是中港之間,而是內地人與香港人之間,其實中國人有不同層次與元素」。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曾榮光亦質疑,課程提出「大一統」的國民身分認同,不適合本港多元種族共融的社會。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質疑,國教科課程編制過程不透明及不公開,欠缺民主成分,形容是停留「殖民體制」。曾榮光亦指,課程涵蓋小一至中六,但編制該科的專責委員會卻鮮有小學校長及教師代表,而學者則從事道德教育,而非公民教育背景,最終指引定稿要求判斷能力不足的小學生,與中學看齊在課堂講授爭議題目,認為該科課程編定過程「連專業領導都無」。

  學民思潮成員張秀賢以校園驗毒為例,質疑政府訂定教育政策不諮詢學生一直存在,故國教爭議並非「石頭爆出來」,他認同專業主導課程發展,但認為應有家長及學生等持份者參與討論。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召集人陳惜姿認為,家長與市民經過國教爭議已醒覺,課程發展應容許公民社會參與。

  對於國民教育走向,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指出,學校面對社運壓力對國教噤若寒蟬,擔心被傳媒狙擊成「染紅」或「赤化」。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梁恩榮則指,未來應在公民教育的框架下重整內容,加強政治相關的內容,以配合本港的政制發展;又認為港人宜明白政治教育與政治灌輸的差異。

原文: 星島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E5%AD%B8%E8%80%85-%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99%BC%E5%B1%95%E6%AC%A0%E9%80%8F%E6%98%8E-223000882.html

指審批招標欠透明 新議員促審計署查


【明報專訊】教育局成立「薪火相傳」平台逾4年,過去3個財政年度(2009/10至2011/12)共批出給18個非牟利機構承辦政府資助的各式國民教育交流團,其中李宗德於7個機構均有職銜或榮譽身分。他除兼任和富社企和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主席外,更同為蒲窩青少年中心執委會主席。他又同時擔任學友社名譽顧問、新界校長會榮譽顧問及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的顧問。

除李宗德外,早前因出版《中國模式》國民教育教材惹起軒然大波的教聯會旗下「國民教育服務中心」,與教聯會及該會轄下的另一「國民教育中心」,亦透過3個分拆身分,連續3個年度取得教育局標書。

讚優教基金做法公平
教育局2008年發起「薪火相傳」平台時,共邀請7個民間機構擔任「發起團體」。雖然教育局有為各項國民教育交流團計劃招標,除了李宗德任主席的和富社企中標外,其餘6間機構也全數中標,獲批公帑資助承辦內地國情交流活動。
候任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說,政府設立平台一般僅作諮詢性質,如今有多個計劃以「薪火相傳」之名,向與平台或政府關係密切的機構撥出公帑,又無清晰公布相關申請或招標機制、

審批程序及相關成員名單,做法「甚有問題」。
張超雄續稱﹕「優質教育基金(QEF)早年亦曾因審批機制、財務透明度不足捱批,但經審計署建議後已全面改善,現時算是做到公開、公平。」他認為教育局應立即公開「薪火相傳」各計劃由成立至今的招標及報價詳情,亦希望審計署可主動介入檢視,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審批委員:政府應公開資訊
兼任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成員、「薪火相傳」轄下「赤子情.中國心」計劃審批委員會成員的中學校長廖亞全則認為,兩者的審批撥款機制同樣嚴謹,例如要求成員申報利益,以他個人為例,不會負責審批他擔任校長的中學、相同辦學團體學校的申請。但他坦承,當局應公開各計劃負責審批的委員會名單及相關資訊,以釋除公眾疑慮。

原文: 明報
http://hk.news.yahoo.com/%E6%8C%87%E5%AF%A9%E6%89%B9%E6%8B%9B%E6%A8%99%E6%AC%A0%E9%80%8F%E6%98%8E-%E6%96%B0%E8%AD%B0%E5%93%A1%E4%BF%83%E5%AF%A9%E8%A8%88%E7%BD%B2%E6%9F%A5-212510645.html

基推會國情團 賺百萬未上繳 連續3年獲教局資助 辦內地交流


【明報專訊】教育局近年大力資助民間團體開辦廉價內地交流團,務求使學生在小學至中學期間至少獲資助赴內地交流一次。本報翻查過去3年獲教局「薪火相傳」平台資助的18個非牟利機構,發現中標機構財政透明度不足,其中連續3年獲公帑資助的香港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下稱基推會),財政報告顯示過去兩年沒有按當局要求上繳盈餘,涉公帑約100萬元,該會主席李宗德更在18個機構中7個有職銜,惹角色衝突之嫌。候任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教協批評教育局偏袒部分親建制人士或機構,致現「交流團霸權」。

李宗德相關7機構中標 詢問1月未回覆
本報曾就上述事件,分別於8月30日和31日透過電郵和電話,經和富社企公關向李宗德查詢,並在9月上旬再致電公關跟進,當時和富公關回覆稱,因李宗德公務繁忙有待回覆。本報前日(9月30日)、昨日再透過電話和電郵聯絡公關跟進,截稿前未獲回覆。

政府:有餘款須退還教局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按政府既定程序,邀請機構報價或招標承辦內地交流團,例如邀請最少5間合資格機構承辦交流團,並採價低者得為審批原則。所有獲資助或贊助舉辦內地交流活動的學校或團體,均須於活動後提交附相關單據的財務報告作實;若有餘款,承辦團體須退還給教育局。

時任特首曾蔭權在2008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薪火相傳」國民教育交流平台,大增撥款推國民教育活動。本報翻查在09/10至2011/12年間,獲教育局委託開辦內地交流團的18個非牟利機構的財政報告,有14間機構有透過網頁或公司註冊處公開財務報告,另外4間無任何財政報告可供閱覽。14間有透露財政的機構,只有和富社會企業和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兩間機構,有清楚列出資助用途和國民教育交流團的收支,其他公開財政的機構,則無列出有關活動的資訊、資助額及收支詳情,透明度欠奉。

基推會於1993年成立,目的是向港人宣傳及推介《基本法》,現由李宗德任主席,名譽顧問包括特首梁振英、前律政司長梁愛詩、曾參選首屆特首的九倉集團主席吳光正等。該會自2009年起,連續3年獲批教局資助承辦「同根同心」香港初中及高小學生內地交流計劃。
根據該會財務報表,首年承辦教育局交流團收支平衡,直至2010年,該會透過活動收取學生團費和政府資助共387.2萬元,扣除305.2萬活動開支後,淨賺81.96萬元。當年該會曾舉辦為小四至小六生而設的3天「『客』從何處來——客家文化之旅」,每名師生收費500元,行程包括參觀中國客家博物館、東山教育基地、國家十大元帥葉劍英故居及紀念館。
翌年基推會再透過「同根同心」收取100.4萬元公帑資助和參加者團費,扣除開支後淨賺17.79萬元。不過,其財政報告卻顯示,兩年所獲的合共99.75萬元盈餘,卻未向教育局上繳,直接計入該會的盈餘和儲備。

教協:收資助辦活動 獲利「不可接受」
候任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受公帑資助的團體活動後必須上呈單據、收支表,如今有機構被揭發涉「私吞」盈餘,足證教育局監察撥款不力,促請審計署介入全面檢視「薪火相傳」轄下交流資助計劃的財政狀况。教協教育研究部主任張銳輝亦批評,學校申請資助辦活動必須「實報實銷」、條件嚴謹,如會要求學校自行核數,若基推會藉此獲利百萬屬「不可接受」。兩人均要求局方立即公開「薪火相傳」各計劃的招標、報價詳情,同時增加審批透明度,開放機制讓不同團體有公平、公正的申請及獲批機會。

明報記者

原文: 明報
http://hk.news.yahoo.com/%E5%9F%BA%E6%8E%A8%E6%9C%83%E5%9C%8B%E6%83%85%E5%9C%98-%E8%B3%BA%E7%99%BE%E8%90%AC%E6%9C%AA%E4%B8%8A%E7%B9%B3-%E9%80%A3%E7%BA%8C3%E5%B9%B4%E7%8D%B2%E6%95%99%E5%B1%80%E8%B3%87%E5%8A%A9-%E8%BE%A6%E5%85%A7%E5%9C%B0%E4%BA%A4%E6%B5%81-212511844.html

國教撥款含糊不清 審計署應徹查釋疑

【明報專訊】一些團體獲教育局撥款推動國民教育,主辦內地交流團等活動,但是團體申請撥款和審批欠缺透明度,另外,本報記者發現有團體在有盈餘下,未按教育局規定退還餘款,公帑使用出現不明不白情况。除了內地交流團,有關國民教育撥款盡多使人質疑之處,審計署應該全面調查,以確保公帑用得其所,交流計劃撥款不會成為腐敗溫牀。

教育局撥款辦交流團
兩大「集團」佔用大部分

近年,政府積極推展國民教育,委託團體舉辦內地交流計劃是重點之一,撥款按年遞增,2009/10年為6700萬元,2010/11年度7800萬元,2011/12年度8600萬元,2012/13年度9600萬元(本財政年度預算),4個年度共撥款超過3.27億元。本報記者檢視2009/10至2011/12年這3個年度團體主辦交流團的一些情况,發現箇中有不少問題。

首先,主辦團體愈來愈集中。這3個年度,共有18個團體曾經承辦交流團,計2009/10年度有14個,2010/11年度13個,到2011/12年度則只有7個;而這7個團體,兩大「集團」共佔6個,即是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和李宗德先生領導的團體分別佔3個,另外,對上兩個年度,教聯會名下3個團體都有參與,李宗德領導的6個團體,除了一個(蒲窩青少年中心)2010/11年度未參與之外,其他都有主辦。所以,這3個年度交流計劃約2.31億元撥款,教聯會和李宗德的團體佔用了絕大部分。

其次,承辦交流團的18個團體,14個有財務報告,其中12個沒有列出資助用途和交流團收支,無法確定撥款使用情况,只有李宗德的和富社會企業和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清楚列明資助用途和交流團明細收支,其餘4個團體則連內部財務報告也付諸闕如。教育局規定,團體獲資助主辦交流活動,均須於活動完成後實報實銷,若有餘款,須退還教育局。從已公開資料看來,絕大多數團體未符合規定,若教育局私下收過收支明細報告,應該公告周知,若團體仍未交數,教育局要交代將如何處理。

第三,李宗德領導的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雖然有公布交流團收支情况,但是在2010/11和2011/12兩個年度,交流團約有100萬元盈餘,但是聯席會議並未退還給教育局,為何如此,教育局和聯席會議都要交代。

第四,教育局表示,按既定程序,邀請團體或招標承辦內地交流團,並採價低者得原則審批。教育局除了按「出價」,還有沒有其他考慮,外界不知道,不過,18個主辦過交流團的團體負責人,大多數是「薪火相傳國民教育系列活動」的成員,其中包括教聯會和李宗德的和富社會企業,據知成員之間對於審批撥款有很大影響力,會否出現「分吃撥款」情况,值得關注。

綜合而言,教育局就內地交流計劃撥款,審批透明度不足、承辦團體未按規定實報實銷,團體有盈餘也不退還教育局等,在在顯示有諸多問題。一貫以來,政府就公帑使用有嚴格規定,不容半點馬虎含糊,但是3年來已經耗用2.31億元的內地交流計劃,資助去向不清不楚,當然,在缺乏證據下,不能說箇中有法律不容許之處,但是涉及巨額資助,而政府疏於監察,不能排除會成為腐敗溫牀。因此,審計署應該調查歷年內地交流計劃撥款等相關情况,探討箇中績效,若有流弊,要及早建議政府堵塞。

撥款有問題監察不足
《中國模式》是前車之鑑

本港主流意見不抗拒國民教育,只期望並非灌輸式的洗腦教育,而是培養出多元、多角度和有獨立思考的愛國新一代。交流計劃能否達至這個效果,無從判斷,但是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所暴露的問題,說明公帑未用得其所,則不僅無助於開展國教科,還構成破壞因素。教聯會轄下國民教育服務中心以教育局的資助,出版連教育局長吳克儉也認為內容偏頗的《中國模式》國情手冊,掀起軒然大波,觸發家長和社會人士對國民教育的洗腦疑懼。《中國模式》若由私人出版,香港有出版自由,其他人無權置喙,然而由教育局資助出版,則《中國模式》內容的偏頗,就不是言論自由、提供多角度選擇云云就可以解釋,因為教育局有責任使學生接收正確的知識,資助出版毒害學生思維的國情手冊,是犯了根本錯誤。

由此可知,涉及國民教育撥款若使用不當,或缺乏有效足夠監察,國民教育的質素極可能有問題。國教科已經是前車之鑑,至於國民教育,從交流團種種流弊,現行國民教育對學生有利抑或有害,可思過半矣!政府應該全面檢視國民教育的情况,總結前階段種種不當,制訂符合學生最大利益的國民教育內容,也使公帑得到正確合理使用。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原文:明報
http://hk.news.yahoo.com/%E5%9C%8B%E6%95%99%E6%92%A5%E6%AC%BE%E5%90%AB%E7%B3%8A%E4%B8%8D%E6%B8%85-%E5%AF%A9%E8%A8%88%E7%BD%B2%E6%87%89%E5%BE%B9%E6%9F%A5%E9%87%8B%E7%96%91-211734855.html